第186章 孤的心,狠吗?(第2页)
" “这不是听说,太子平抑粮价,正到了关键的档口嘛~” “这才上门,想着把手里屯的粮食,都给太子做平抑粮价之 用。
" “价格也好说--五十钱一石;" “太子按平价往外卖,也还能有每石五钱的利,积少成多之 下,也算是为太子宫赞下一笔不菲之财。
" “我之前说过的嘛;” “堂堂太子储君,若是连几百上千万钱都拿不出来,传将出 去,那可是要惹人笑话的.. 短短几句话,刘便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以近乎'恩赐'的口 吻,向刘荣大致透了底。
一一根据刘所言,凡是刘卖给刘荣的粮食,只要转手 一卖,便能有每石五钱的利润; 便是这每石五钱的利润,具体到刘此番囤积的粮食,便 可以为刘荣,带来'数百上千万钱'的利润。
也就是说,刘此番囤积的粮食--粟,总量超过百万石, 甚至大概率超过了二百万石! 什么概念? 放到军队,按照每人每月二石粟的配给额,二百万石粮食 够十万大军吃足足十个月--吃将近一年! 放到去年的吴楚七国之乱,朝堂派去关外平叛的四十万大 军,若是有刘这二百万石粮食,都够吃两个半月的! 一一要知道整场吴楚七国之乱,从叛乱爆发到叛军败亡、 吴楚各地传而定,前后总共不过三个月! 结果可倒好:刘一介女流,为了哄抬粮价囤积的粮食, 都差点够朝堂平定一场吴楚七国之乱,所需要耗费的全部军粮 了.. “姑母,当真是'艺高人胆大'啊~” “为了避免我汉家的天被捅破一一为了帮侄儿,将那还没 被捅破的天补上,姑母就敢找上少府,从内帑借来上万万钱买 粮?" “少府居然也真敢借???”
似笑非笑着发出一声调侃,刘荣便是一阵怪笑摇头,搞得 刘都有些坐立不安,只不自然的挪动着身子,好不容易端起 来的架子,也在顷刻间便有了崩塌的趋势。
很快,刘便调整了过来,重新组织好语言,张口便要再 说; 但这一回,刘荣却没有给刘开口的机会。
或者应该说,刘荣已经没有耐心,去听刘扯什么'为了我 汉家“为了太子'之类的了。
“姑母,也不用净捡好听的说。
’ “都到这个份儿上了,我姑侄二人,也不妨把话都说开些。”
“一一事实究竟如何,姑母心里有数,侄儿,自更了然 胸。
" “姑母自少府举债上万万钱,所图者,不过是屯粮居奇,等 粮价冲破天际时,好狠狠赚上一笔。”
至于侄儿,则奉父皇诏谕,主粮价平抑事,从少府内帑调 粮五百万石,以平价售于百姓民... ... “姑母那二百来万石粮食,当是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侄儿 手里买走的平价粮吧?”
毫不留情的撕碎刘费尽心机,才为自己艰难编织出来的 遮羞布,便见刘荣面色都让一沉,望向刘的目光中,更是油 然生出一抹酷似天子启的阴戾。
“借少府的钱,买少府的粮,一毛不拔便得以屯粮居奇,意 图大发国难财;" “_-等到事不可为了~" “便又拿着从孤这里买走的粮食,来换孤手里的钱,以偿还 少府的债?”
“姑母,这是真把少府内帑,当成了堂邑侯府的库房啊.. 见刘荣不再装糊涂,刘索性也摊了牌,不再和刘荣拐弯 抹角了。
就像是个明知道自己欠债,但就是不愿意还的老赖般,满 不在乎的将肩头一耸拉,便也直入正题。
“太子既然都把话说开了,那我这做姑母的,也就不再绕弯 子了。
" “--没错。
" “我手里的粮食,都是少府内帑调拨给太子,以供太子平抑 粮价的平价粟。”
“总数二百二十万石余,花了足足一万万两千多万钱。
" · “场面话,我也就不多说了-一此番,便算是太子技高一 筹,摆了我这做姑母的一道。”
“五十五钱买来的平价粮,太子按五十钱收回去,里外里算 下来,每石也能赚五钱。”
“每石亏五钱,我认了。
" “二百二十万石粮食,共计一万万一千万钱一一太子也不 用给我,直接替我送还给少府便是。”
“剩下一千万钱,外加二百二十万石粟,我不日便会派人送 去少府内帑。”
“前后忙活这么些日子,反平白送给少府内帑千万钱,已经 是我看在太子的面子上,才愿意认下的。
" “真把我逼急了,把事儿闹去东宫长乐,那就不好看了…." 呵! 刘话音未落,便见刘荣满是讥讽的'呵'了一声; 待刘稍有些不敢置信的抬眸望去,刘荣甚至还极为夸张 的撇了撇嘴,完全不压制声线的嘀咕了一句:嘿; 还'不好看'呢; 也不知真到了那时候,究竟是谁不好看. “太子,真要这么狠心?”
“真要把事情做绝,连一点宗亲情谊都不讲了吗?!”
在刘看来,自己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让步,来满足刘荣 了。
按照刘的认知,刘荣接下来就该顺坡下驴,待着台阶就 下来,把这件事直接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