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孤方以睡觉为事,无暇见妇人
第185章孤方以睡觉为事,无暇见妇人 岑迈没有做出明确答复。
--岑迈当然不敢给出明确答复。
但考虑到过去的岑迈,是那种听到类似的话就一惊一乍的 跳起来,指着刘荣的鼻子就是一顿骂的'大忠臣,没有答复,对 刘荣而言,也已经是一种答复了。
本就因瓷器,而和少府建立了相当程度的利益纽带,此番 又因为平抑粮价的事,得了岑迈这么个没有答复的答复,刘荣 自觉一阵心情舒畅。
再加上平抑粮价的事,也随着刘荣这手盘外招一一以宿麦 替代粟,来供应关中而得以扭转乾坤,刘荣的心情自然是更好 了几分。
回到太子宫,难得有空躺上榻,悠然自得的回忆起过去这 段时间,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一一最开始,是少府内帑调粮,供刘荣平价出售; 商人们坑一气,在背后某些'大人物'的指示下,选择了非 暴力不合作,直接停止出售粮食,给了刘荣当头一棒。
之后,更是胆大包天的逆逻辑抬高粮价,来向民众散播恐 慌:太子的平价粮快卖没啦~ 再不买我家粮食,可就晚啦~ 每天涨二钱,上不封顶哦~~ 刘荣记得很清楚:那段时间,已经有惊慌失措的百姓,开 始以九十多钱,甚至上百钱每石的价格,从粮商手里买高价粮 吃了。
-一贵是贵了点,也总好过明天,每石多花二钱去买? 事态最糟糕的时候,朝堂内外风声鹤唳,就连朝臣官员们 都开始屯起了粮! 却不是为了牟利,而是担心粮价一朝沸腾,自己身为朝臣 公卿,却都买不起粮食、养活不了家中妻小.. 汉家的两位皇帝’,更是被吓得心惊肉跳! 窦太后不显山不露水,也没忘从关外的清河郡,给刘荣先 后调来了好几十万石粮食,以供刘荣售平价粮; 听太子家令:南皮侯窦彭祖说,为了给刘荣凑粮食,老太 后的母族一一清河窦氏,甚至还变卖了不少家产! 给刘荣运来的粮食,甚至不乏从关东,以每石上百钱的价 格买回来的高价粮! 对此,刘荣只能说:终归是汉家的太后,在吕太后身边伺 候过的人物; 真到了关键时候,这格局,没说的... 长安只有老太后坐镇,纵是心急如焚,也不得不端住架子; 在甘泉宫度假修养的老爷子,就没老太太这么淡定了。
一-一开始,是派人来问,顺便隐晦的提醒刘荣:别玩儿 大了,撑不住就和朕说,朕亲自来; 到后来,更是直接变成了派人责问! 根据刘荣掌握的小道消息,过去这一个多月,巴蜀往关中, 运送了足足七、八百万石粮食! 想来,也是老爷子担心刘荣玩儿脱了,才提前做好准备, 免得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一切都结束了。
拨云见日--天,亮了。
老爷子从巴蜀运来的粮食,折道走汉中,被送去了常年粮 食短缺,今年必定更加困苦的关东; 老太后为刘荣调来的平价粮,都被刘荣按照每石百钱的价 格,给清河窦氏送去了“购粮款’; 至于关中的老百姓一一尤其是长安一带的老百姓,也已经 有一段日子,没尝到过粟米粥的味道了。
谁还吃那玩意儿啊?! 五十五钱一石的粟买回来,做粟米粥吃? 还不如五十钱一石的麦粉买回来,整两碗面来的舒坦!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麦粉面食的优势,也逐渐被民众发 掘了出来。
一一首先,是相较于粟,等量的麦粉面食更顶饱,而且是 明显顶饱许多! 自有汉以来,汉家始终都认定一个标准:成年男子的口 粮,大约为每个月二石粟。
这二石粟,合一百零八汉斤,折算到后世的度量衡,大概 是二十七千克。
平均每天九百多克,将近一千克的量,却都还不能保证十 成饱,并且是一日两餐,而非三餐。
但换做麦粉面食,却并不需要这么多! 早餐就着热汤吃两个饼,晚上再吃一碗热汤面-一总共算 下来,一个成年壮劳力,一个月顶多也就需要一石半的麦粉! 虽然依旧只是七八成饱,而且中间也要夹杂几顿粟米粥、 杂粮粥,但比起之前,同样只能吃七八成饱的粟,却也能省下 不少粮食! 再有,便是相较于粟,麦粉面食更有'滋味”。
这里的滋味不单指口感,而是主要指面食咀嚼过程中,那 令人无法忽视的甜味。
作为农耕文明,华夏民族不可能不知道甜味,究竟意味着 什么。
一一甜、咸两种味道,在华夏封建文明的认知中,几乎是 和'营养'划等号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长安一带的百姓便发现:自打吃了面 食,家里的女人气色越来越好,男人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大; 原本瘦弱些的仔仔,也总算是有了点精神气,甚至还长的 壮实了些! 又便宜,又好吃,又顶饱,又有甜味(营养); 但凡是个脑子正常的人,都不至于选错这样一道送分题。
关中的百姓们吃起了面食,粮商们自然就坐蜡了。
--什么情况? 不吃粟了? 那我手里的粟怎么办? 根据简单地商业逻辑退路,大部分粮商做出反应:降价! 第一次降价,商人们便直接自砍大动脉:五十五钱每石, 向太子的平价粟看齐!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