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区区中郎将而已(第3页)

 却也没拉胯,强压下翘起的嘴角,尽可能从容道:“朝堂能在关东说得上话,丞相也可以真的‘佐治天下’了,内史才逐渐开始成为关中的掌事人。”

 待听完刘荣后续的话,刘余这才缓缓点下头:原来如此;

 “彼时的内史,与其说是关中的话事人,倒不如说是丞相手底下,专门负责关中事务的副手。”

 “再怎么说,我汉家去年也打了一场大仗,耗费了不少粮草。”

 “老七王山阴,号常山;”

 老二刘德更是笑意直达眼底,深感过去这段时间,没白给弟弟做填鸭式教育。

 而天子启这一朝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将先帝省吃俭用,甚至是从饭食、衣物里抠出来的钱,变现成可用于汉匈大战的战略物资。

 “具体的事,我插不上手,顶多也就是供内史差遣,做些力所能及的,再给内史借一借储君太子的虎皮。”

 “——区区一个中郎将郅都而已;”

 刘荣只浅浅一提,刘余便当今心下了然,迅速从‘得王项羽故国’的雀跃中冷静下来,沉沉对刘荣一拱手。

 真到了要命的关头,刘荣能指望的,终究还是两个同父同母的亲弟弟。

 刘淤话音落下,刘荣率先做出肯定,含笑为这个向来内敛、话少的幼弟鼓起掌来。

 “田叔为内史,关中堆积的政务,便能尽快得到处理。”

 “如果朝堂不出手,关中的粮价,怕是要自太宗孝文皇帝十一年后——时隔十五年,再次达到逾百钱每石。”

 思虑片刻之后,刘彭祖也终是从‘和弟弟半分一郡,各王半郡之地’的失落中缓过神;

 “削赵国常山郡,一分为二。”

 不多时,公子刘德便含笑抬起头,语调平和道:“早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我汉家,便是由丞相直接掌管关中的。”

 “不封一个壮王过去戍边,是万万不行的……”

 刘荣开口第一句话,说刘余被封去了楚地,刘余本还感到有些疑惑。

 简略讲出刘彭祖、刘胜二人的封地,不等刘彭祖反应过来,刘荣冷不丁跟上一句‘值得吗’,只惹得刘彭祖当即一愣。

 “——毕竟当时,关东遍地都是宗亲藩王、异姓诸侯;”

 只不过,聪明如刘余、刘彭祖兄弟俩,却都没有发现:在不知不觉间,刘荣看弟弟们的视角,已经不再是‘太子看待竞争者+异母弟’的立场;

 ——接着说!

 老二刘德浅笑盈盈,也是对自己的欧豆豆含笑点头不止,眉宇间还带着些自豪,显然是过去这段时间,没少给这个弟弟补课开小灶。

 “——一個说法是:张欧为廷尉,天下三年无死囚;”

 “但长沙王吴氏一脉绝嗣,长沙与岭南,又只隔五岭而相望。”

 ——与后世的许多朝代,太子只能‘观看学习’,却很少能上手实践所不同:汉家的储君,从住进太子宫的那一天开始,便是要开始试着实践的。

 ——老四刘余,是见过三哥‘沉默寡言’的样子的;

 故而此刻,见到三哥刘淤也能针对某事,发表并不太过抽象的看法了,自是由衷为刘荣感到高兴。

 很显然:汉家在先帝那二十来年的治理下,已经基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对此,刘荣却并没有太多表示,只安抚的对二弟刘德点点头,便将目光移向了对座的四弟刘余、七弟刘彭祖。

 天子启掌权七年,建了二十二处。

 原来是薛郡。

 先帝掌权十九年,建了九处马苑;

 “学得不错。”

 听刘荣说起正事,兄弟众人自也是下意识坐直了身,原本轻松平和的面容,也悄然带上了些许严肃。

 看今天这状况,刘荣往后,当也能稍指望指望另一个弟弟了……

 “老九王山阳,号中山。”

 尤其在场的二位,都是理论上有资格和刘荣竞争,甚至在将来取而代之的储位候选人;

 而是更多以‘准天子看待诸侯王’的视角……

 正感动于刘荣的慷慨,听闻刘荣说起封王之事,刘余、刘彭祖二人赶忙竖起耳朵,望向刘荣的目光,更是带上了满满的迫切!

 甚至就连玄冥二少:刘德、刘淤,都偷偷将暗含期待的目光,撒向自家大哥那浅笑盈盈的侧脸。

 “先失东海郡,今又失薛郡——曾在太祖高皇帝年间,拥有三郡三十六县的楚国,便只剩下彭城郡的七县。”

 “——父皇也已经透了口风:待堆积政务处理完,田叔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稳定关中的粮价。”

 “老四,被封去了楚国。”

 等到了刘荣这一朝,战略准备工作便将接近尾声。

 过去,刘荣能指望的,只有老二刘德;

 “老六,要做长沙王了……”

 刘荣更是笑着摇头不止,手指向身旁的二弟刘德,目光却落在了对座的老四刘余、老七刘彭祖身上。

 其中最重要的,显然是导致汉家在面对匈奴骑兵集群时,因兵种克制关系,而处于战略劣势的战马奇缺问题。

 “便是自此怀恨于心,也终归伤不到我汉家的宗亲藩王……”

 “尤其还是新封的当今公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