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酷吏?(第2页)
陛下纵然如此轻视自己的安危,却又将宗庙社稷、东宫太后置之何地
当然,这件事,也同样发生在刘荣所身处的这个时间线。
刘荣依稀记得当时,尚未封王就藩的七弟刘彭祖、九弟刘胜,还因此事把状告到了自己面前。
最终,刘荣也是毫不迟疑的站了出来,替两个弟弟好好出了一口胸中恶气。
但毕竟是对事不对人。
也不至于说是从那以后,郅都就对刘荣心怀怨念了,又或是刘荣从那以后,就本能疏远郅都了。
——一码归一码。
两个弟弟的身生亲母,被郅都说成‘亡一姬复一姬进’的一次性用品,刘荣固然要给弟弟们出气,好履行自己长兄如父的身份职责。
但话又说回来,刘荣自己和郅都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仇怨。
相反,对于郅都这个人,刘荣向来是极为欣赏的。
至于上林野猪事件当中,郅都疑似玩忽职守,导致野猪乱入抵近圣驾,刘荣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介怀的。
谁还没年轻过啊
谁又没犯过错
虽然这个错确实严重了点,但总归没有真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以及恶劣的影响。
反而是郅都,自打那次意外失误后,为人处世愈发的成熟、稳重,也更加细致入微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当年那件事,反倒是好事。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能让郅都如此迅速地成熟起来,当年哪怕贾姬真被野猪拱死了,那也值!
至于刘荣为什么会有这种认知,自然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当年,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刘荣是太子。
太子荣要考虑的,是自己在弟弟们,朝堂内外,以及天下人心中的形象。
所以,刘荣得以哥哥的身份,给弟弟们做主;
得以太子储君的身份,指出郅都工作上的失误。
而今,刘荣已贵为天子。
思考问题,自然就不能再按照原来那套思维逻辑了。
仍拿当年的野猪事件举例。
如果说现在,再发生一起上林野猪事件,某位王太后因为郅都玩忽职守,而被野猪堵在厕所,该王太后的儿子,也就是刘荣的某个弟弟把状告到刘荣这里
那刘荣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严厉的斥责那个弟弟:谁允许你妈去上林的!
谁允许郅都护卫你妈的!
还有脸给朕告状
带着你妈,滚回你的封国去!
你要问为什么,刘荣只能说:对于天子而言,郅都这样的忠臣,是一定要保的。
在极端情况下,哪怕这个人真的犯下了大错,只要不是故意、有心,就得网开三面。
因为人都会犯错。
忠臣也是人。
四条腿的蛤蟆好找;
两条腿的忠臣,却可遇不可求。
又或者说,按刘荣现在的视角,即‘天子荣’的视角,来看待当年的上林野猪事件,刘荣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郅都当年,确实是犯错不假;
但当天子启打算以身涉险时,郅都那一番劝阻之语,确实是一套非常值得提倡,乃至于广为传播的价值观。
但凡是个皇帝,就必定会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有郅都那番话所体现出的思想觉悟,将天子安危、得失放在首位,将其他一切都排在后面。
之所以会这样——之所以‘太子荣’和‘天子荣’,在同一件事情上有不同的看法、感官,自然是因为思维模式,以及立场的缘故。
对于太子荣而言,上林野猪事件,是一次彰显气质、展露锋芒,并收买兄弟手足、朝堂内外,乃至天下人心的做秀机会。
太子荣需要通过那次事件,让全天下人都知道:太子荣能处,有事儿他是真帮你!
无论你占不占理,只要和你关系好,太子荣铁定帮亲不帮理!
只有这样,弟弟们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荣,而非惶惶不可终日,乃至于和刘荣作对。
朝堂内外,也才会有意无意的亲近刘荣,以换取刘荣的好感。
而且话说白了——郅都当时是先帝老爷子的忠臣,又不是刘荣的忠臣。
刘荣压根儿就没必要保护一个‘不忠于自己’的所谓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