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高阙,关乎汉家国运!

第457章高阙,关乎汉家国运!

“高阙,只能强攻,也必须强攻。”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对于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人‘不好打,打不下来,而且打了不好收拾’的提议,刘荣的回应可谓是简单干脆。

——匈奴人,是必须要打的!

不打不行。

这一点,从太祖高皇帝那场白登之围开始,就始终是汉家上下君臣的共识。

之所以拖到现在,拖了五十多年,也并非不打了,而是暂时发育一下,有把握了再打。

从造成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围,明确‘汉家暂时打不过匈奴人’的那场汉匈平城战役,所发生的太祖皇帝五年开始算;

太祖皇帝后七年,孝惠皇帝七年,吕太后八年。

再加上太宗皇帝前三年——汉匈平城一战后过了二十五年,时间来到太宗皇帝四年。

太宗皇帝觉得,这都发育二十五年了,应该打得过了,于是就试了一下。

这一试,试出了济北王刘兴居叛乱,顺带着,告诉了汉室中央:经过二十五年的猥琐发育,汉家或许可能说不定,能正面对抗匈奴人了;

但只要打起来,关东肯定出问题,肯定会有宗亲诸侯举兵某乱。

于是,汉家又开始猥琐发育。

太宗皇帝后十九年,先孝景皇帝六年——又是刚好二十五年过去。

伴随着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只要汉匈打起来,关东必出问题’的隐患,也算是彻底排除。

与此同时,汉家猥琐发育的进度,也丝毫没有放缓,又发育了足足二十五年的时间。

到刘荣即位元年,汉匈爆发北地朝那一战,距离白登之围所发生的平城战役,刚好过去了五十年。

五十年的时间,汉家经历了太祖皇帝时期的‘异姓诸侯清除计划’,吕太后掌权时期的内部疏离、整合。

再经过大半个文景之治——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汉室,即便是曾经叱姹草原的雄主:冒顿、老上父子二人见了,心里也必定会犯嘀咕。

这特么,怎么打

你汉家纯后期英雄是吧

只要不死就发育的起来,还发育的这么好

早知如此,前期就该把你弄死了……

简而言之,经过这五十年的发展、发育,汉家几乎解决了内部所有问题,并通过效果最显著的‘笨办法’:轻徭薄税,开源节流,将开国初糟糕的财政状况、民生工作,以及军队建设工作,都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除了军事硬实力上,因为骑兵,也就是战马的稀缺,而稍逊于始皇在位时期的大秦帝国之外,如今的汉家,在其他方方面面,都堪称完爆大秦!

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

论民生——始皇陛下的子民都在修长城、修直道,大汉帝国的子民则在休养生息;

论经济——始皇陛下手里或许有钱,但也是恨不能有一块三块,到处搞基建,建宫殿,大兴土木,寻仙问道。

反观当今汉室,赚五块,恨不能往府库里存进去六块。

唯独军事方面,距离曾经睥睨天下的大秦帝国,稍微有点不容嘴硬的差距。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民生、经济,都已经超过了大秦帝国,那剩下的不就是疯狂爆兵、爆装备,把军事实力和成就,也往上抬一抬吗

汉家也确实这么做了。

当今刘荣元年,汉匈朝那一战,无疑是以最直观的语言告诉匈奴人:我汉家,不再是你想攻,就轻易攻进国门,在边地肆意妄为得了。

我汉家,守得住国门、保得住国境线了!

而短短半年之后的河套-马邑战役,更是无比霸气的告诉匈奴人:莫伸手!

伸手必剁!

攻打马邑,我汉家能抢走你的河套!

下回打算打哪

或者说,下回,打算让我汉家抢走你什么地方

所以,如今汉匈双方之间的战略格局,虽然还没到‘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大反转,但攻守易型,却也已不容否认。

过去,匈奴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汉家疲于应对,只求匈奴人别来——起码少来。

现在,换做是汉家守株待兔,待匈奴人入侵边墙某个点,逮着机会就从其他方向,去偷袭匈奴人的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