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国之爪牙,战克之将
第464章国之爪牙,战克之将
站在渭桥上,感受着这前所未有的凄凉,郅都心中,只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心酸。
一朝天子一朝臣,并非郅都早先不具备的思想认识。
在离开长安时,郅都也确实曾想过:再回长安,可能是很久以后;彼时的长安,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过再回长安时,朝中会多出许多新的面孔。
只是郅都无论如何都没想到:再回长安,迎接自己的,居然是这样的朝野格局。
——基本还是那些人。
但也都不再是那些人了。
纨绔外戚窦王孙,拜了相;
梁国谋士韩安国,进三公。
就连过去,多少为郅都所瞧不起的顶头上司、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仅仅比郅都官大一级的卫绾,如今也已是官拜御史大夫,位汉亚相。
只差最后一步,便可礼绝百僚、群臣避道。
本就比郅都地位尊贵的老前辈们,不是隐退过上了退休生活,就是升到了眼下的郅都,连登门拜访都不一定有资格见到人家的程度。
原本和郅都平辈的同僚们,如今也大都升了官,见了郅都哪怕不主动拿乔,郅都也得主动先打招呼,口称:某某公。
原先的后生晚辈、同门师弟,那就更别提了。
见了郅都,能不挖苦两声‘auv,这不内谁吗’之类,就已然算得上是人品厚重,与人谦和。
一切都变了。
一切的一切,都让郅都感到前所未有的无所适从。
便是带着这样的复杂情绪,郅都沿章台街一路南行,终于站在了未央宫北宫门:司马门外。
一番追忆过后,郅都终还是唉声叹气间,昂起头,绷起脸,径直入了宫门,朝着宣室殿的方向走去。
却不知,看似对郅都的归来无甚反应,好似仍风平浪静的长安舆论,却随着这一则轰炸性新闻,而彻底为天下人——至少是关中人所关注。
至于关外,也不过早晚的事而已……
“先帝的苍鹰来了啊”
“且坐。”
未央宫,宣室殿。
今天,刘荣特意把会见郅都得场地,定在了后殿那座巨大的沙盘前。
一来,是奏对、述职这个东西,其实非常繁琐。
从档案整合,到核算过程,再到得出结果的经过、将结果送报长安朝堂中央等等——往往都是一聊起来,眨眼就是从天亮到天黑。
刘荣即不喜欢这种繁琐、无聊的工作汇报,也没耐心听郅都说这些又臭又长的老生常谈。
这二来,也是因为雁门郡的特殊性,使得郅都这个郡太守,实际上却是个边关守将的性质。
说到雁门郡,就不得不提到雁门关。
雁门关的位置,大致在后世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
从关塞接连长城的角度上来看,也可以说雁门关,同样属于长城防线的重要关隘、节点。
在后世,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华夏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且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
要想数百年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幅加强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在草原骑战的战斗力。
而后,赵武灵王掌控下的赵国将士,便几乎是连战连捷。
对于北部边境的游牧部族,有了赵武灵王之后的赵国,也表现的无比强硬。
——林胡人打来,干他!
——楼烦人打来,赶他!
如是多年,赵国的边境实控线越来越靠北,赵国在再这片新服之地上,设立了云中、雁门、代三郡。
而后,名将李牧奉令助手雁门,以防备北蛮匈奴。
在驻守雁门期间,李牧曾根据现实情况,针对赵国北方边境防御情况,而做出了极为准确的判断。
李牧上疏表奏赵王: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尤其是为了让匈奴人,也常常辛苦收获被人摘走桃子的愤怒,就应该主动出击接战。
这一战的目的,是为了让匈奴人未来几年都无法通过畜牧、游牧,又或是和商贾交易,来换到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