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御前秘书处(第2页)
比如过去的郎中令。
要么,就是具备行政自主权的郡、国二三把手,以及具备自主指挥权的军中校尉、将军。
再或者,就是某些独立于整个朝堂官僚体系之外,直接对天子本人负责的特殊部门。
这三条,无论哪一条,安在‘保底比二千石’的尚书令公孙弘身上,都足够吓人。
独立部门!
有自主权!
不受朝堂管控,直接向天子本人负责!
这样的部门,且不说具体做些什么——哪怕是个掏粪、扫大街的属衙,也绝对没人敢小觑。
话说得难听点儿,就这‘比二千石’的规格摆在这里,就算是掏粪,你也得好好琢磨琢磨他掏粪的手法;
就算是扫大街,你也得仔细观摩观摩他扫大街的身法。
理清楚思绪,明白以上种种;
再最后回过头,看公孙弘这个‘保底比二千石’的‘新贵’的具体职务:尚书令。
尚书;
无论是根据尚书属衙过往的职责,还是顾名思义,其实都不难判断出:即便是被刘荣强行拔高到比二千石,乃至更高的秩禄级别、规格,公孙弘掌控下的尚书台,大概率也还是要负责文档、卷宗相关的工作。
说的具体点,就是整理、搬运奏疏,将其送到刘荣的御案之上;
再根据刘荣批复后的指示,或回复,或驳斥,或留中(烧掉)。
此外,皇家档案室——石渠阁的整理及管理,也同样在尚书台的职责范围内。
因为在刘荣心血来潮,冷不丁来一句‘诶,那个什么书/什么文档,拿来给朕看看’的时候,尚书台必须第一时间将其找到,并送到刘荣面前。
尚书尚书,由此得名。
如此简单、枯燥,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只求一个细心、认真的岗位,也就难怪过去,酌情由寺人和官员担任,且只有六百石的秩比了。
——文档管理员,六百石级别,都赶上小县的县令了!
而今,刘荣摆明了要拔高尚书台的地位,而且是至少拔高至比二千石。
那尚书台的职责,自然也要配得上比二千石的规格。
就拿同样比二千石的中郎将举例——人家管理着整个五官中郎将,为天下中郎之‘最’,之‘将’;
天子出行时随侍、护驾左右,提剑上马就能做都尉,挂印地方就能做郡守!
作为同样比二千石的同级,尚书令显然也不能差太多。
不说上马能治一部都尉、下马能牧一郡之民;
好歹也得有点拿得出手的特殊能力,以及旁人无法取代的特殊权责。
而这二者结合到一起——‘尚书’二字,与比二千石的逼格结合在一起,众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一种非常可怕的可能性。
“莫非……”
“从今往后,凡外朝奏疏,都要先过一遍尚书台?”
“更甚者,陛下的批复、旨意,也都要经过尚书台发布……”
不给众人太多胡思乱想的机会,刘荣再次直言不讳,摆明了自己的盘算。
“朕意,以尚书令统辖尚书台,为朕参赞。”
“凡朝中政务、内外军事,又边墙军报、庙算推演,皆由尚书台上下,为朕查漏补缺于旁。”
“——然尚书台上下,仅有建议权;”
“其言、谏,朕自决纳否。”
有了刘荣这句话,原本还在胡思乱想的百官公卿,这才稍稍安下心来。
——智囊团。
这个词现在或许还不存在,但这个模式,对于这个时代的贵族而言,却丝毫不陌生。
比如地方豪强,亦或是彻侯勋贵,都会私下里养许多门客;
这些门客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依附在豪强、权贵身上白吃白喝,醉生梦死。
但到了紧要关头,那都是要各显神通——有脑子的出智慧,有蛮力的出力气的。
尤其是谋略型门客,即谋士,属于门客中最顶级、最稀有,比刺客死士都还受重视的珍惜品类。
这都还算委婉的。
豪强、权贵养门客,这都还算委婉的。
到了宗亲诸侯,亦或是皇子——尤其是到太子这一级别,那谋士都是光明正大养的。
往近了说,刘荣的博望苑、先帝老爷子的思贤苑,都是各自的皇帝老爹,为二人会见、安置宾客——主要就是谋士、智囊团而专门准备的。
尤其是先帝老爷子的私苑名称:思贤苑,更是恨不得把‘聪明人都来帮我出出主意’的意图,给明明白白写在脑门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