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税(第2页)

可若是连续十五、二十年,乃至连续三十年,都维持农税减半、口赋取三分之一?

那这三十年时间,很可能让新一代农民、百姓,从记事儿的年纪开始,就形成‘农税就该三十取一,口赋就该每人每年四十钱’的刻板印象。

如此一来,等什么时候,长安朝堂出于客观需要,而恢复法定税率,就必然会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

——农税十五取一?

特么农税直接翻倍是吧?!

还让不让俺们这些老农活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警告!

——口赋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

特么的,直接翻三倍!

你老刘家,这是坐天下坐的太舒坦了是吧?!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二十七年间,汉家的税、赋比率,都是极有规律的:每隔十年恢复一次法定税率。

即:太宗十年、二十年,分别取农税十五其一、口赋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

历史上的孝景皇帝在位十六年,也同样是在孝景八年左右,恢复了一次法定税率。

其他时候,汉天子都是和今日的刘荣这般——不厌其烦的,每年‘议’一次,并每年颁下一份减免税赋诏;

诏书内容,也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原定的税率本不是这样~

十五取一的农税、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的口赋,才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制~

怎奈当今仁慈,见不得天下人受苦,这才冒着百年之后,被太祖皇帝斥责‘不遵祖制’的风险,为天下人减免了税、赋~

大家可要感恩啊~

诸如此般。

而今年的税、赋,相较于过往数十年——尤其是太宗、孝景皇帝这三十三年,都略有些不同。

因为今年,是汉家在关中范围内,推行冬小麦种植的第五个年头。

当年,为了顺利推动冬小麦种植,监国太子刘荣做主,为关中百姓所种植的冬小麦免去了全部农税。

现当下,免税期满。

针对冬小麦如何收税,成了长安朝堂在今年秋天,非解决不可的急务……

“粟,农税按照旧例,取三十其一的农税;”

“宿麦之税,诸公可有高见?”

这一回,刘荣倒是没急着‘乾坤独断’,而是把难题丢给了朝公百官。

——冬小麦要不要收取农税?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粟、冬小麦的种植,实际上是不能完全无缝衔接的。

就好比一户农人,于开春时节种下粟,于秋收时节收获;

收获过后,抓紧再补种冬小麦,时间上虽然来得及,但非常赶。

到了来年,冬小麦成熟得等到春夏之交,但粟却需要在开春时就种下。

也就是说,等冬小麦长成、收割,粟早就过了播种的时候了。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补种,但产量就无法保证了。

而且接连不断的不同作物种植,对于土地肥力的损耗也不容忽视。

——原本春种秋收,冬天休息,土地肥力也能稍微恢复一下,也就是‘歇一歇’‘缓口气’;

现在成了连轴转,粟才刚收割就赶紧补种冬小麦,田亩连休息、恢复肥力的时间都没有了。

长此以往,土地肥力必然会显著下降,以至于上田沦为中田、中田沦为下田,下田,则直接沦为荒地。

何谓上、中、下田?

按照如今长安一带公认的说法:上田,粟产量可达到每亩三石半以上,且完全不需要‘休耕’,可以无止境的连续耕种。

中田,粟亩产量达到三石以上,理论上每耕作三年,就要休耕一年。

如要避免休耕,那就要在每年秋收后、春耕前,从河床周围找来淤泥,以补充肥力。

下田最惨——粟亩产量不超过二石六斗,每隔两年,就必须休耕一年!

如果硬要连续耕作,那第三年的产量很可能跌破二石,且大概率会流失大部分肥力,从而沦为荒地!

要想拯救,就得完全以淤泥、腐草取代原有的土壤,并维持一整年的湿润。

结合以上种种,过去这几年,关中百姓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粟、冬小麦耕种的理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