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备用方案(第2页)
从军事角度上来讲,这场高阙之战,汉家唯一的目标,就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拿下高阙。
战争结果,只有拿下高阙、没拿下高阙这两种。
但若是把视角拉长,从单看这一场高阙之战,衍生到看整个汉匈未来战略走向的高度,那此战,汉家要做的就不单是拿下高阙了。
——首先要快!
汉家必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最好是十到十五日之内,无比迅速地拿下高阙!
因为攻坚战,一旦被拖入拉锯阶段,就大概率无法成功,且极其打击军心士气,乃至于民心民意!
只有快,汉家才能在幕南地区的其余匈奴部族没反应过来、还没来得及源源不断支援高阙前,相对轻松的将高阙拿下。
一旦战事拖延,那高阙的防备力量,必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强、攻打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使得战争的走向,愈发朝着不利于汉家的方向发展。
所以,速战速决,是汉家必须要做到的。
其次,便是伤亡。
还是那句话。
刘荣手里有钱。
父、祖合力缔造的文景之治,为刘荣留下了极其丰厚的家底。
如果是要钱,那再多的钱刘荣都得起,也舍得为高阙。
但人命——将士们的伤亡状况,却不是刘荣舍不舍得的问题,而是天下人能不能接受、能不能认可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寻常百姓,都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甚至是没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乡。
跟他们说高阙多么多么雄伟、多么多么难打,他们没见过,便自然体会不到。
他们只知道:仅仅只是一场攻坚战,汉家就死了不知多少大好儿郎,又有多少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落下伤残,从此成为了家里的累赘。
而且这一切,不会是他们道听途说来的,而是亲眼看着左邻右舍,乃至自己家的顶梁柱,沦落到那般凄惨的下场。
他们也不会明白高阙的重要性,以及高阙对汉室未来战略部署的意义。
他们只知道:死了很多人,残了很多人。
了很多钱,就得了个故秦遗弃的破关隘。
这仗打的不值。
这仗,不该打。
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再要打仗,他们就会说:别了吧
也别跟我说河西有多大、幕南有多好了。
当年也说高阙怎么怎么着,拿下就怎么怎么着;
结果死了那么多人,伤、残那么多人,十里八乡家家戴孝。
消停几年吧
安生种地不好吗
说到此,慈不掌兵这个概念,只可能为掌权者、‘掌兵’者所接受。
作为被掌的兵,底层民众非但不可能认可这一概念,甚至还会对接受这个概念的人感到愤怒!
因为慈不掌兵的内在逻辑,是不要将必要的牺牲视作洪水猛兽,要接受战略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承担一定代价、牺牲的——这一客观事实。
但在底层群众,也就是这一逻辑的‘受害者’眼中,牺牲,根本不存在必要与否。
牺牲就是牺牲,战死就是战死。
虽然战死也算是一种荣耀的死法,但他们只能接受别无选择的牺牲。
他们只接受在战争中,自己被逼不得已,退无可退,完全没有活路,只得无奈战死;
却绝对无法接受原本有活路、原本不用死的自己,却被上层将官主动牺牲掉、主动送进必死的陷阱当中。
——他们希望自己牺牲后,上官表现出来的是惋惜、自责;
而不是对此早有预料的理所当然。
所以高阙之战,汉家除了需要速战速决、尽快占领高阙外,还要将伤亡数字,尽可能控制在合理得范围之内。
什么是合理得范围
根据刘荣根据过往经验,所得出的大致估算:一支由五百人,而且大概率是同一籍贯的五百人所组成的司马,平均每有一个人阵亡,就需要有三个人因功得到封赏。
而且这三个因功得到封赏的人当中,至少应该有一个人,要和那位阵亡者同属一伍。
此外,这五百人的司马,阵亡人数最好不要超过五十人,且绝对不能超过百人。
只有这样,民众才会将战死者,归类为‘运气不好’,又或是自己没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