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国之爪牙,战克之将(第2页)

更夸张的是,李牧成功了。

虽然没人知道那场战争,是如何开始、如何进行、何时结束的,却也终还是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破匈奴十余万骑。

——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

就这寥寥两句话,便足以说明李牧为什么是名将,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割据政权面对外族,就基本已经是当野怪、boss刷,而不是纯粹为了升级。

在后世,人们称李牧为军事战略奇才,并在雁门关附近建有一寺,曰:靖边寺。

其存在的意义,便是纪念李牧戍边保民的累累战绩。

后来,始皇嬴政一统六国,李牧的功绩也和赵国王廷的尊严一起,被始皇嬴政暂时埋在了故六国的废墟之下。

秦时,天下一统,海内升平。

于是,始皇嬴政派遣大将军蒙恬,率兵足足三十万,北出雁门关!

起战略任务,史书上的原话是:北击胡,悉复河南地——也就是河南地区。

正所谓,关乎高级官员、将帅的事儿,字儿越少,事儿才越大。

就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北击胡,悉复河南地,便不知道沾上了多少人的血液,乃至于宝贵的生命。

当匈奴人被秦将蒙恬赶到了阴山以北后,始皇嬴政才再度下令:将故列国长城连接起来,已形成一条自西向东绵延万里的秦长城。

故而雁门关,也就变得愈发重要了起来。

时间来到汉室鼎立,太祖高皇帝刘邦即皇帝位后的第一年。

匈奴冒顿单于大军压境,韩王信于战争前线:马邑投降,并率军倒戈,回头来打汉室军队!

而在韩王信不抵抗+免费效命的束手就擒下,匈奴人也得以向南翻越句注山,以直扑晋阳。
 

晋阳,既是如今汉室的代国国都,也是后世人所常听到的:太原。

那一场战争最终的结果,也就不必多赘述了。

——平城战役,白登之围之类,后世人基本都有所知解。

而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当时间来到汉武大帝在位时期,也就是如今这个时间线,天子荣即位后的这段时间,匈奴人针对汉室的军事活动会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大、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面对匈奴人愈发猖狂的侵犯,汉武大帝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便从即位开始,就一直在着手反击报复。

汉武帝元光五年,汉武大帝颁诏,征发民夫、兵卒整修雁门关。

也几乎是在雁门关被整修完毕后的次年开始,作为绝代双骄的卫青、霍去病,以及李广、程不识等名将,也随之开始以雁门古塞,作为北出塞外的最后一站。

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走的也同样是雁门关……

明白了以上这些——这些有关于雁门关的历史,便也就不难发现:雁门郡这个地方,之所以叫‘雁门郡’,与其说是因为其治下有座雁门山;

还不如直言不讳的承认:雁门关的存在,是雁门郡重要战略地位的源头。

念及此,刘荣也终于恋恋不舍的,将目光从身前的沙盘上收回片刻。

含笑抬起头,望向数年不见,面上已能略看出风霜的郅都,便见刘荣呵笑着一招手。

“将军且来。”

不知为何;

刘荣这一声‘将军’,没有让郅都听出有半点违和。

恰恰相反——正是刘荣这一声板板正正的‘将军’,让郅都恨不可能直接原地参军,成为汉家真正的将军!

即便没这么做,郅都实际上,差不多也能算是汉家的宿将了。

——自有汉以来,汉家北方边墙的战略防守人物,便向来都是由地方郡国来具体负责。

比如燕王、代王、赵王,再苦再难,也得先把关外的匈奴人给打舒服了,然后再给大后方做汇报不迟。

诸侯宗藩如此,外臣掌控下的边关郡县,那就更是如此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是如今还是过去,汉家的边墙,其守备主将向来都是有极高的战术自主权,以及部分程度的战略自主权。

当匈奴人兵临城下,包括雁门、上、代、北地、陇右在内的北墙诸郡,都可以在各自主将——也就是郡太守或郡都尉的倡导下,自发组织起反抗和抵御外敌入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