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战略格局(第3页)
如果打赢了,高阙打下来了,那肯定没得说的——无论战略格局怎么变化,都必然是朝着有利于汉家、极度不利于匈奴人的方向去变。
可一旦打输了,在承受了巨大损失、投入了海量成本的前提下,依旧没打下高阙,那战后的战略格局,可就要朝着不利于汉家的方向发展了。
正如朝那之战,匈奴人仅仅只是攻而不能下,就开始让战略天平朝汉家倾斜一样;
一旦高阙之战,汉家也攻之不能下——甚至是攻之不能速下,下之不能久守,那战后的战略天平,也同样会像匈奴一方倾斜。
首当其冲的,是尚还存在于河套地区,理论上臣服汉室的游牧部族,必然会就此蠢蠢欲动,摇摆不定,从而导致河套不稳。
最糟糕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导致连锁反应——匈奴人反守为攻,自高阙南下渡河,踏足河套;
而河套地区的游牧部族,又在河套腹地响应,从而导致汉家需要再度平定河套,甚至就此让出河套。
其次,便是河西。
现如今,汉家碍于高阙的存在,而不能放开手脚去图谋河西;
而河西诸部,也同样因为高阙的存在,而在面对汉家昭然若揭的战略进攻意图时,保有一定的底气。
一旦高阙之战爆发,且以汉家失败为结果,那河西诸部不说是近逼河套,也至少会将汉家的脚步,进一步锁定在大河东岸。
汉家原本的大好局势,以及西可取河西、北可攻幕南的宽松战略处境,也会就此被扭转。
最理想的状况,是汉家失去了继续开拓、继续维持战略进攻姿态的能力,却也能勉强保住河套;
而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一切都回到河套-马邑战役之前,甚至是汉匈朝那之战前的战略格局。
过往数年,汉家等同于耗费了无数人力、财力、时间,却尽做了无用功。
而这个成本——相较于战阵本身的投入,以及战后的资源消耗,这因战果而导致的战略格局变化,才是汉家真正需要评估风险-收益比的重点。
就好比做生意,有亏就有赚。
投入有大有小,风险有高有低;
而判断一个生意值不值得做,该不该做,并不取决于投入大不大、风险高不高,而是取决于最终的收益,是否能匹配投入金额的大小,以及风险的高低。
毋庸置疑的是:打高阙,是一项投入极大,风险极高,同时,收益也极为客观的大项目。
如果从最极端的两种战争结果,即汉家全面获胜,就此北上幕南、西进河西,或汉家全面失败,让出河套,缩回北地为标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阙之战,很可能同时成为匈奴帝国、大汉王朝的国运之战!
胜者,自此国运昌隆;
败者,则也就此国运衰颓。
从目前的汉匈双方战略格局来看,占据相对优势地位的汉家,似乎并没有必要冒这个险。
就这般维持现状,凭借河套得天独厚的优势安心发展,爆骑兵,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但刘荣却很清楚:今、明两年,匈奴人在西域及中亚地区,必定会收获颇丰。
待重新归来,匈奴单于庭必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再度出现在幕南地区。
到了那时,高阙,恐怕就不再是匈奴人将汉家挡在幕南之外的壁垒,而是会变成单于庭大军南下,夺回河套的墙头堡。
敌人在发展、在强大、在积蓄力量;
而且是丢下幕南,跑去了西方积蓄力量!
不趁着这个窗口期做点什么,好让匈奴人彻底失去翻身机会,刘荣当真无法说服自己。
高阙是很难打。
但眼下,单于庭主力远在西方——至少是在西域,三两个月内根本赶不回来!
这,很可能是未来数十年中,高阙防御最薄弱、最容易被攻破的时间节点。
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得看将士们仗打的怎么样。
但要不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则取决于刘荣,有没有这个战略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