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战鼓擂(第2页)
这是刘荣的本事。
而现在,先帝驾崩、当今刘荣即立这一政权交接过程,连进程带后遗症,都已经完全结束。
汉家朝堂和当今刘荣,都已经完全适应了彼此。
到了这时,刘荣再耐心的开始往朝中安插心腹班底,朝堂内外就算有意见,也根本生不出太大的反抗心理。
已经很不错啦
拖了好几年,一直到朝局彻底稳定,才开始推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进程——刘荣,已经很厚道啦
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刘荣几乎完美的平衡了朝野大局,和自己的‘私利’。
甚至可以说,刘荣为了顾全大局,甚至牺牲了自己相当一部分利益。
毕竟当年,孝景皇帝驾崩、尸骨未寒之时,若刘荣拿孝景皇帝当年的举措当先例,大刀阔斧的往朝中安插班底,也没人能挑刘荣的礼。
现在,更没人能挑刘荣的礼,说刘荣‘急功近利’‘不顾全大局’了。
“公、卿即定,余者,便行而观其效,再行定夺吧。”
“无旁事,便此退朝。”
公卿改制,以及具体的职务任命确定,刘荣也无疑再继续拖着这场朝仪。
——终归不是岁首元朔朝,而是九月两次朔望朝当中的一次;
已经从天还没亮,议到现在夕阳西下,这场朝议,已经‘议’的够久了。
议论的内容、信息量,也足够让与会众人下去之后,消化很长时间。
更何况就连刘荣——连年富力强的刘荣,都有些扛不住了,更何况朝中,这些个动辄五六十岁,却舔着脸说自己‘正值壮年’的老翁
刘荣开了口,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贵戚也是如蒙大赦。
当即便齐齐起身,对刘荣齐一躬身。
“臣等,恭送陛下”
呼
御榻上,刘荣一边朝着御榻一侧,通往后殿的长廊走去,一边也不忘长呼一口气。
而在刘荣离开之后,殿内更是响起一阵又一阵中老年男性极致疲惫后,活动腰背时所特有的沙哑呻吟声。
今日朝仪,开了很久。
议题很多,内容也够重大。
待岁首元朔朝仪,今日的议题悉数施行,朝野格局,也将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不过,相较于过去——尤其是太宗孝文皇帝驾崩那年,朝堂公卿改动时的哀鸿遍野,刘荣此番人事调动,却并没有让太多人感到‘受伤’。
当年,孝景皇帝任免九卿,那是真的即‘任’也‘免’。
每有一个孝景皇帝太子班底被任命为九卿,就有一个原本担任九卿的重臣被罢免,好给新君的党羽腾位置。
而刘荣此番,却几乎没有伤害任何人的利益。
三公一级,丞相刘舍自己主动退的,刘荣没有威逼利诱,也给够了刘舍荣耀和体面。
御史大夫窦婴升了官,亚相转正;
内史韩安国升了官,从九卿之首的内史,升任为三公之末的大司空。
——从鸡头升到凤尾了属于是。
卫尉卫绾也一样,九卿升三公——而且是直升亚相御史大夫,十年之内拜相有望!
而原本的三公中,太尉本就闲置,根本没人被罢免。
反倒是卫绾任御史大夫之后,空出来的卫尉一职,又可以提拔一位青年将领上来。
大理、宗正、郎中令,均不做变动。
直不疑、石奋、公孙昆邪三人,则都是挪了个窝,换了个新单位继续做九卿。
而且公孙昆邪调动之后,又空出来了一个准九卿的典客属衙,可以供刘荣培养太子班底、潜邸元从。
至于新担任九卿的南皮侯窦彭祖、外戚栗仓、当今太子班底汲黯,也没有取代任何人的位置。
——原本的九卿属衙,本来就只有八人在职,太常都闲置好几年了;
原本任九卿的八人,有六人仍为九卿;
余下卫绾、韩安国二人,更是均升了三公。
公卿大改动,新三公都升了官,九卿也有三位新人。
且三公九卿,除自愿退休的丞相刘舍外,没有任何一人被罢免。
这如何不让人感到欣喜
就算没有欣喜,也起码能长松一口气。
毕竟上一回,孝景皇帝大刀阔斧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刀子实在是太过于锋利;
相比较而言,刘荣此番调动,无疑算得上是非常温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