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2页)

所以,无论黄老学的‘小政府无为而治’,法家的‘中央政府高压统治’,还是儒家的‘政府无为,乡绅治国’,显然都是或不符合人性、或不符合现实的,过于理想化的方法。

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甚至于农家、医家,乃至家、阴阳家等,最终的目标也都是这个,只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方法。

路径不同,目标一致,不外如是。

至于道德标准,那就更是高度一致了——不外乎华夏文明最朴素的:忠孝友善,人伦孝悌等。

你说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难不成法家,就推崇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了?

儒家讲究‘温润君子’,难道墨家讲的就是穷凶极恶、悍匪暴徒了?

显然都不是。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诸子百家一大抄。

在道德标准层面,除去一个‘杨朱唯我,不以物累’的异类,诸子百家所推崇的,基本都是朴素的:与人平和、友善,敬重长者,友爱幼者之类。

所以,在刘荣看来,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他是‘奠定了华夏文明讲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多少有点欺负后世人没见识,不懂诸子百家其他学说的价值体系了。

倒是统一华夏思想界,是独尊儒术实打实的现实意义。

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在汉武大帝之前,诸子百家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黄老说无为而治,法家说高压统治,儒家说乡绅治国;

墨家说无政府共产,兵家说打下全世界,农家说种地就能强国……

各类说法五花八门,偏偏每一家的说法都有点道理,让你根本分不清谁对谁错。

这又会导致中央政府有什么大动作的时候,你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普通民众,往往就会陷入无以复加的迷茫、纠结。

好比某年冬天,你所在县的县衙发布公告,说是你们县唯一的一条大渠淤堵了,要召集全县青壮,赶在开春前把渠道清理干净,以免影响来年春耕。

这本来是一件不值得思考的事——利国利民,干就完了。

但你身边的人,开始对此事发表褒贬不一的看法了。

——村头治黄老的老人家说:国家不是这么治理的,放任不管才是上策;

至于淤堵的水渠,堵到一定程度了,就会被水流自然冲开,并不需要特意投入人力物力去疏通。

这大冷天的,官府居然还征召苦命农户家的青壮,去进行无偿体力劳动,分明就是残民!

你有心反驳,但觉得老人家说的不无道理。

正当你要认可老人家的说法,决定拒绝县衙征召,并痛骂几声‘狗官残民’的时候,邻居家的远方表亲来串门,也就此事发表了观念。

据这位法家出身的青年所言,县衙征召青壮疏通水渠,这是官府关心民众、重视百姓生计的体现。

官府明明可以什么都不管,却也还是费心费力的发布了公告,决定带领老百姓疏通渠道,以更高的迎接来年春耕。

这是善政。

生活在这样的县,有这样积极向上、将百姓放在心上的父母官,你做梦都该偷着乐!

这个说法,你也觉得有点道理。

但有些无法判断这个说法,和村头老先生那个说法,二者到底谁对说错。

不等你做出抉择、判断,村长家的老儒又发话了:哎呀~

事儿是好事儿;

但这种事儿,怎么能让贪墨成习、受贿成风的官吏来做呢?

这分明就是把一件大好事,交给一群道德败坏的人去干呐~

又怎么可能会得出好结果呢?

这种事儿,还是应该由地方表率,也就是乡绅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去办。

然后,你就麻了。

不就是挖个渠吗?

家里有地,觉得通渠对自己家有利的,便派家中青壮去帮忙不就是了?

怎么还整出这么多弯弯绕?

搞得你这个原本知道这是好事儿的人,都有些分不清这事儿是好是坏,甚至办这事儿的人,究竟该不该负责这件事儿了。

这都还算好的。

——你们县只有这么三个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这都还算好的。

据说隔壁县,还有一个墨家出生的墨者,一听要疏通水渠,就自发召集民众把活儿给干了。

搞得当地县衙往上报,都不知道该怎么写报告——写事儿办成了也不行,说没办成也不对,怎么都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