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儒术为体,百家为用(第2页)
这就是他所说的儒术为体、百家为用。
至少表面上看,这只是如今的学子当中分流出一些人罢了,确实是另一条蹊径。
将来的功名出身是进士当中最低的一档,也足以打消一些人的顾虑。
只不过这只是开始,对朱常洛而言,后面大有操作方式。
事实上现在就已经有人想到一种十分便捷的操作方式了:先以恩荫进入太学小学苑,学满之后就有了生员功名,自然可以继续恩荫进入百家苑学专长。
太学诸苑如今商议出来的学制都是三年。
从太学里,只要能够顺利学成考满,那便是六年出一个有举子功名的后人。
中学苑虽然年年从面向举国生员们考选,但从太学小学苑之中录取一半,比例之高岂是地方能比?
虽然入了中学苑不是立刻有举子功名,但再经三年,不能学成考满的那就真是不成器了。
而皇帝拥有恩荫特权,太学之中的恩荫只限于入小学,升中学苑还是要考的。但这百家苑明显只是“用才”,去学个一技之长,又本来就是恩荫极多的国子监,很明显能够继续恩荫。
这意味着小学苑加上百家苑,三年加五年,甚至比太学里一路考上去还要少一年就能得到同进士出身。
朱常洛肯定了他们的猜测,轻叹道:“朝野都鄙薄杂学,这百家苑要真能为国培育良才,只怕起步极难。有功之臣都是愿为国出力、为朕解忧的,家中有成器子弟,自然仍能走科途博个一甲二甲;若有资质稍差的子弟,朕恩荫入百家苑学一门专长,将来也是能效力的。”
至此,还有谁会反对设立这个百家苑呢?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安抚天下士绅的好法子:就算将来真的降优免比例了,但每家可能出现的秀才、举子、进士都预期会增加。此消彼长,等于没降。
而是不是能够达到那种等于没降的效果,就看他们是选择适应新改变还是仍旧顽固不化了。
这是朱常洛的切香肠战术,现在他们是万万不会去想皇帝最终将要全面废除优免的。
废了之后谁为天子卖命?徭役问题又如何解决?
毕竟即便最苛刻的太祖也会免了在职官员的徭役。
于是又开始讨论起百家苑里设那些学科,朱常洛提出来的那些,确实都与国家实力提高有着直接关系:目前主要是兵器研制,是医学,是农学,是水利……
深刻影响大明未来走向的一场会议就夹在这年终财政会议里举行。
贯彻皇帝“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顺天府的水利设施和京城大小工程、工部军器局和兵仗局、太医院、钦天监等将会成为百家苑的一些“实习基地”。
而百家苑的主官学正则由翰林院百家馆的徐光启兼掌,其中一个佐官从七品训导又是由宗室出身的朱载堉来担任。
宗室之人出仕为官,这又是一个先例了。
“申太常。”
朱常洛改变了称呼,申时行心里美美地站起来:“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