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全体眼红的好位置(第2页)
即便申时行这种人也不免心里躁动不已。
国子监才多少监生?
现在皇帝不仅要把整个西苑开辟为太学,还有着收纳数以万计的学子在其中读书的宏愿,更要恢复一个以太常为名的古官职。
太常卿,古九卿之首。如今太常寺卿,只是小九卿之一,管的只是祭祀和典礼活动中的祭祀物品准备和礼乐工作。
皇帝所说的太常大学士,那又不同了。在如今大明的权力结构中,他的地位不仅高于九卿,而且将是内阁大学士之中唯一一个有明确主管事务的阁臣,是实质的大明文教魁首。
这种地位又哪里是普通的内阁大学士甚至首辅能比的呢?足以称一句“当世夫子”了。
一个让在场所有人眼红的好位置!
“三大殿固然重要,国库若宽裕,这太学却更重要!西苑诸多殿阁,也只需稍改一下就能够用。”朱常洛看着他们,“卿等以为,这件事可不可行?今日正好围炉议一议。”
在名望的驱使下,哪个文臣会说这件事不可行?
而且王锡爵顿时就想到了尽快推动这件事所需的财务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西苑诸主殿,规制上都是足够了的,无非格局上要增设、改建一些宫苑。大司空也在此,臣以为所需工银不会过两百万两,况且可以一步一步来嘛,先把大学苑建起来。陛下若能借支内帑,那便不在话下。”
“这大学生考选,诸省正榜举子皆可前来应试;中学生、小学生考选,可稍改开纳。与其开纳给官身、功名,不如开纳可应考。入得太学,哪怕只是小学生,学成考满也算是生员功名在身了。”
朱常洛笑着看他:“考选报名费。”
“正是!”王锡爵说道,“只要太学能够快快建成,天下多出一两万的生员,也算合乎成例的优免了。此陛下殊恩,地方学官也能凭此劝抚士绅。”
不能依托身份和地方上的关系来额外优免了,那么增加合法优免上限总可以吧?
虽然平摊到大明所有的县,也许一个地方只有几人,但这毕竟是开始啊,毕竟是一个指望。
如果这也不肯,那也不肯,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总之又是一个分化手段和激励手段。
朱常洛欣赏王锡爵当场想出的这个法子:是预期管理。
开纳是直接买官身功名、买优免,但报名费的门槛却可以极低。而大明尚未取得生员身份的读书人,规模就太大了。
在正常情况下,大明活着的进士总共只有大约三四千,举人大约在一万五左右,秀才则在五万左右。
而每一关的录取率都差不多,在百分之三四而已。
俗称秀才的生员是年年都可以考的,但大明每年录取的生员数量平均不过一千三左右。
如果这太学的小学苑明年就能建成,那么不说一次性录个上万人,一次录个五千人又会是什么概念?而且是到北京读书,是上限直达可以免试获得贡士身份的大学的太学。
这是地方县学、府学能比的?
只要放出这个消息去,录取率是如此之高,那么几乎所有还没获得生员功名的人都来试一试。
即便报名费每人只收个几钱,那也是巨量的一笔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