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冬三十娘

第160章、分税,扩编,加薪,养猪(第2页)

被点到的人出班领了命,有喜有忧。

朱常洛则很淡定。

分税制嘛,其实现在也是分税。

只不过地方存留在账目上都有明确的去处,所剩无几,支撑他们日常运转的银两大部分都是灰色的收入,其中大部分又算是地方主官的私人雇佣。

大明想靠这区区万人就牢靠地治理着地方,那是天方夜谭。

没有官身、不吃皇粮,他们自然会倾向于庇护地方上孝敬他们的金主。

朝廷财计艰难是个假象,这次这个假象被戳破了,但朝廷也并不好仓促地将地方上的财富都提到中央来。

但如果以扩编和提高地方存留、提高他们福利待遇的名义把这些钱都摆到明处来,那么就会先激活地方上的积极性和活力。

到了中枢重臣们都为地方上庞大的财富而眼红时,推动下一步的税制改革才会阻力更小。

而地方上经历这一段野蛮生长时期攒下的“小金库”和各种腌臜,也算是……养猪?

没错,分税制固然能激活地方积极性,但在如今的治理手段和技术条件下,没搞好的话也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因此朱常洛要先练兵。

京营的整编要接近完成了,原定这个月巡阅。

朝会上的消息不胫而走,泰昌元年的江南大案之后,远比遮洋总改制为商的深层次改革开始酝酿。

对广阔的大明来说,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相差巨大无比。

所以哪些收入该缴朝廷、哪些支出该由朝廷负担、地方上以哪些名义把存留做得多一些,这确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梳理、商议。

实际上算是一次大范围的编审科则了。

过去地方上会在田赋之外,把各种岁办、坐办、杂办和地方需求形成名目繁多而且往往因地而变的科则,地方收税就按照这些科则来实行。

此前的一条鞭,核心就是编审这些科则,让收税更透明、更高效。

但过去很难真正推行开,因为规则的不透明、运作空间,正是地方官吏可以上下其手的地方。

现在指导思想变了:皇帝明显并不觊觎地方收入,而是准备取之地方用之地方。

待遇可以提高,编制可以增加,公费可以列支,并且没了“触犯国法”而提心吊胆的顾虑。

何乐而不为?

消息还未传至江南,湖州府长兴知县舒柏卿还在准备着他给皇帝大婚的“贺礼”。

“这也要拿去换了银两吗?”他夫人紧紧地抱着一个盒子,“这里面都是给璐儿备的嫁妆啊!”

舒柏卿心情很糟糕,拍了拍卧房之中的圆桌:“妇人之见!是我被革了功名下了狱,你们都去了教坊司好,还是先破财免灾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