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冬三十娘

第159章、积欠由江南买单!(第2页)

勇卫营从播州启程开拔这一趟,总共仅花费了一些行银,但不知到底赚了多少。

之前不坐船,从武昌府一路从陆路走过湖广、江西到了南直隶的勇卫营现在适应坐船了。

长长的船队里,有罪员,也有许多箱子,堆了好几条船。

奏报已经提前发到北京。

九月秋高气爽,这是北京最好的季节。

朝参官们仍不知道皇帝对于自己呈上去的奏本答卷是什么态度。

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九月初六是遮洋总改制为商竞买运权的日子。

李三才和王承勋一直留到了此时,也知道就是旁听一下、走完这个过场就回到淮安。

江南大商陷身此前的风波,哪里还有心思来沾染这件事?

最终参与角逐的昌明号展示出恐怖的实力,勋戚的背后竟还有皇帝,那谁又能来争?

南京户部尚书换了人,虽然新增金花银由单仍由南京户部负责分派,但这新增金花银却又是由皇帝谋划的昌明号来承运,最终还是被捏在了皇帝手上。

次日的朝会上,昌明号明面上的大东主王珣登堂入室,竟蒙恩允上朝会,赐了七品官服。

因为他们花了整整六十八万两,只接收了一共四百二十七艘在册遮洋海船和位于直沽的一片驻地,包含了官衙和运军屋舍、港湾和已经裁撤掉的临清卫河船厂之下位于天津一带的三个旧船厂。

此外还得负担接收如今已属于遮洋总的运军官兵,这个按照如今统计出来的实际人数,是一千六百九十三人。若按名册,则过万。

那所谓在册四百二十七艘遮洋海船,真正还存在的,恐怕刚过半数。

给朝廷一次性解决了这么大的负担,贡献了这么多银两,赐个七品官袍过分吗?

但对王珣来说意义非凡,他正式在朝堂上跪拜谢恩,称臣。

“自南解运新增金花银,自通州岁运二十万石粮去辽东,输卖朝廷赈济粮去朝鲜,朕盼着你们把这三件事做好。这些都是一年一结的事,你们自负盈亏,只要不是频频漂没,总归是一桩稳赚的买卖。”

朱常洛勉励着他,又派了另一个驸马都尉王昺去昌明号任监督,然后王珣就先谢恩退下了。

按旧例,一两金花银的解运,耗银和其他杂费有一钱六分六厘。这个毛利率虽然只有一成,但以昌明号实力,只不过周转平账罢了。二十万两金花银的毛利就是二万两,这些钱显然是能直接在江南采购其他货物来贩卖的。

而辽东仍然需要送去一些本色粮食,二十万石岁粮的耗米就有四万四千石,这四万四千石耗米则是输运辽粮的毛利。以辽东粮价,这批粮食价值不菲。

至于本来算作援助朝鲜的赈济粮,现在新君“小心眼”,通通是卖给朝鲜。

对昌明号来说,无非是拿到粮就按照朝廷已经商定好的“赈济价”买好,运到朝鲜之后再卖出去。至于去朝鲜那边卖多少钱,收的是银两铜钱还是其他货物,那朝廷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