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权争稍息,粮价顿起(第2页)
说罢看着一封密奏,这竟然是来自抚宁侯的。
他脸上露出了笑容:“也算懂得反击了。”
这个弹劾,说的是最先涨价的一家。
然后抚宁侯朱继勋又说,这家济贤堂的东主姓秦,实则是衍圣公的小妾亲家。
朱常洛感兴趣就在这里。
一反击就反击到衍圣公头上,也算咬牙切齿、颇为大胆了。
衍圣公家里经营粮食生意,自然是得天独厚。
既扼守着运河咽喉,衍圣公府更有大规模的祭田。再加上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田产,本身就集产销一体。
兴许还会对这次遮洋总的竞买感兴趣。
不久之后,又有密奏呈来,弹劾有几大勋臣暗中扶持一个名叫昌明号的商行,如今正在通州大肆收购新粮囤积居奇。
名字就犯忌讳,还这么明目张胆,自然因为背后站着像定国公、成国公、武定侯这等大人物!
朱常洛不由得不感慨他们的耳目。
最早一批入股的勋臣,自然免不了与昌明号打交道,而且也该安排一些人进去打理些具体事务。
一场针对京城粮价的明争暗斗又开始。
许多勋臣家里的产业被管事官吏勒令必须实缴诸税甚至追缴往年欠税,他们还正在因为京营裁汰冒滥不断推进而怨言不少。
抚宁侯举告那济贤堂,也是因为区别对待。
毕竟那济贤堂的粮食售价还没放下来呢,而且每天只有那么多粮,售完即止。
秦永泰不在这里,他的族弟也只是随之“升天”的鸡犬罢了。
“老爷,京城里的风声不太好啊。”济贤堂在京城的掌柜小心地问道,“衍圣公爷就在京城,没吩咐什么吗?”
“既然知道衍圣公爷就在京城,你担心什么?”秦永宁浑不在意,“又不是没有交足契税,如今只涨了半钱,哪里算大涨?卖得又不多,本来就少粮。其他家若愿亏本卖,那就让他们卖呗。”
他当然也不是完全没脑子,但现在火并没有烧起来。
那家昌明号在通州的私仓里屯了那么多新粮,还完全没动呢。
这可是江南粮行、勋臣产业和朝堂文武们的斗法,衍圣公既然还没吩咐传来,自然不必理会。
说不定便是文武明着争、暗中联手,让陛下知道平抑粮价的难处,非要从商人这里开源的难处。
粮商有大有小,宛平县丞面前,小粮商磕头不已:“大人明鉴,草民店里的新粮也是从大商手上进货运来的,账册都在。今年新粮进价就涨了一钱五,草民要交税,要雇工,要运粮,实在不是草民要涨,这已经不赚钱了。”
说罢就想奉上心意,让他们高抬贵手。
“平抑粮价是圣上旨意!”宛平县丞说着,“府尹再三督办,我们有什么办法?你别来这一套!总之,仍按往日价来售卖,涨到了十五钱一石,闹出民变,你能替本官去杀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