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 丰收的供销社,激动的李向前(第2页)
杨大姐从厨房探出头来招呼大家吃饭,韩芳已经在饭堂那里帮忙端菜摆碗了。中午蒸的米饭,炖一个鱼,炒了一个风干肉,炒了一个韭菜鸡蛋。
菜的份量很大,贾天龙吃的赞不绝口,司机虽然不说话,但闷头吃饭的架势,明显能看出来这饭菜很合他的口味。
吃过饭之后在院子里休息了一会儿,贾天龙他们开车离开。他们离开后,李龙这边就跟顾博远、顾晓霞交了底。
“咱们这贝母清洗过之后,按特级来算,一公斤六十五块钱。”
“价格这么高?”顾博远吃了一惊。
“嗯,现在内地药厂都在扩大生产,咱们北疆这边的贝母虽然不如川贝那么出名,但药材效果挺好,因此需求量很大,所以每年都在涨价。咱们洗的干净,杂质都给除掉了,所以给的价格就高。”
“可以可以,那今年的贝母季咱们是抓着了。”顾博言乐呵呵的说。
李龙从山里收的和从林业队那里收的贝母具体有多少顾博远不是很清楚。但他在收购站收来的贝母,这几天加起来,算成干货咋说也得有个两三百公斤。
按贾天龙给的价格,这两三百公斤贝母卖出去就是一两万块钱,收购站这边利润略微要低一点,当然是相比较其他两边。
即使是这个略微低一点的利润,那也在五成以上。也就是说光收购站那里收来的这些贝母,这些天就能净赚七八千以上。
赚钱的速度真是有点夸张了。
顾博远在惊喜的同时甚至有点害怕。
算一算在五年之前,他带着顾晓霞,一家人在生产队一年干到头,算下来到年底除了分的粮食之外,结余的钱能有十块钱就很不错了。
后来跟着李龙编抬把子给人家做饭,能挣个几十上百块钱,这就很开心了。
再往后有了扎大扫把、扎苇把子的活,一年能挣个几百块钱,除了日常花销外,还够买辆自行车,生活水平从贫困变成了全乡平均线以上的中产人家。
肉眼可见的变好了。
再后来和李家成了亲家,李龙对自己的称呼也从哥变成了叔,他给自己弄了一个农资店,一年到头的收入,虽然比不上李龙一年搞几个万元户,但这个农资店干上大半年,挣个几千块钱还是有的。
而且比种地轻松的多。
虽然铁下心来就在玛县扎根了,但顾博远骨子里还是个文人。农村种地收粮干活这些他也能干,而且挺熟练,但说实话,相比较而言,顾博远更喜欢在农资店没事看个书,和隔壁老头聊聊国际形势啥的。
后来说是收购站的生意更有挑战性,其实也是觉得在农资店太闲了,顾博远虽然也想舒服,但他是懂道理的,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容易颓废。
虽然眼下手里有钱,村里和县里都有房子,女儿也结了婚,生了外孙,日子越来越好,顾博远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继续奋斗几十年。
但他的奋斗是踏踏实实的奋斗,从来没有想过像现在这种,半个月时间能挣大半个万元户的速度呀!
心中没有恐慌是不可能的。
他和李龙不一样,李龙重生之前是见识了这个国家怎么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现实,靠着毛老人家带领着广大工农打下的坚实的工业化和农田水利基础,总设计师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后来这个国家的领导者们带领全体人民的努力,在短短几十年里,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即将复兴到这个国家所应有的高度。
老百姓有空前的自信。
所以李龙是不怕的。
顾博远不一样呀。他可以说一出道就是巅峰,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含金量是真高。
从那之后一路下坡,经历了妻离子散,差点家破人亡,最后从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农民。他自己也清楚,如果不是因为李龙,现在的他肯定还在四小队地里刨食吃呢。
要说他能不能有李龙那样的见识,肯定是有的。能不能发现重新崛起的机会?肯定也是能的。
但能不能把握住呢?很难。
因为顾博远对未来是彷徨的,甚至是悲观的。哪怕是碰到机会,他也不一定敢抓住。
甚至于这一路上发展到现在,几乎都是李龙在推着他走。当然收购站这个算是主动把握了机会。
因为经历过社会大的动荡,所以顾博远担心政策再有变化,对于李龙现在一下子赚这么多,肯定是担心的。万一被割了怎么办?
“没事。”李龙笑着说,“叔,其实我应该给你订一份报纸。我说是人民日报的那种,人家口里那边发展的步子比咱们迈的大的多,报纸上会登好多这样的东西。咱们这还是小打小闹,在这里看着可能还挺可观的,和口里那些人一比,咱们真就是小儿科,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发展脚步,都落后着呢。”
“那你咋知道的?都是从报纸上看的吗?”顾博远问。
“有些是从报纸上看,有些是和供销社的主任呀,像刚才的老贾呀,和这些人聊天聊出来的。”李龙半真半假的说,“国家现在鼓励大家利用合法的机会致富,先富带动后富,这是基本国策。
没听新闻广播上经常说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经济建设放到咱们老百姓这里,不就是发财致富吗?”
顾博远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不用订报纸,”顾晓霞一边逗着明明昊昊一边说,“我们单位订了好多份,看完之后报纸就收起来,有些同事拿回家引火,或当擦屁股的纸了。到时候我各样收集一份拿回来,爸,你没事翻翻看,虽然有点过期,但看里面的大政方针政策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