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王羽再赠刀,关羽之三刀

 翌日清晨! 

 关羽等人已经醒来,鉴于他们是第一次来到洛阳,王羽这个洛阳城的关内侯,便带他们好好游玩一下京都,看看洛阳的名胜古迹,顺便借机加深和盖缭之间的感情! 

 此时,盖缭完全就像一只活泼的精灵,英姿飒爽的骑在一匹战马上,很有几分迷人,让王羽顿时食指大动! 

 蔡邕的府邸距离太学很近,王羽便做东带着众冉太学游玩,顺便秀一秀自己的名望,很快,一行人骑马就来到太学门口! 

 “长生,文才,太学门外,不得策马而行!”盖胤知道关羽他们是第一次过来,于是连忙出言提醒道,关羽等人顿时恍然大悟,连忙向盖胤道谢,随后众人便牵马而入太学。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就连王羽都没有想到,自己已经许久没有太学,按理,名气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下降! 

 可结果呢! 

 王羽的名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是变得越发升高,大有和袁绍比肩一二的范头,要知道,王羽现在只有十二岁。 

 王羽还没有走几步,就被人打声招呼,他为了礼貌,哪怕不认识也得还礼一下,这番举动瞬间就让人觉得他愈发亲近,对王羽的好感度更是大增! 

 不到一会儿的功夫,王羽就收到了两千多愉悦点,由此可见,王羽在太学的声望,到达了怎样的一个境地! 

 “难道这就是,下第一少年的风采吗?”关羽和鲍充相互对视一眼后,眼中充满了骇然,盖射虎已经很有名气了,可跟王羽一比就差上了太多。 

 不过他们转念一想,也就彻底释然了! 

 王羽出身于太原王氏,乃是下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而盖胤的敦煌盖氏,虽然也是凉州之地的一大世家,但比起王家来,可就要差太多了。 

 所以,王羽才会受到太学生我如茨尊崇。 

 ………… 

 而一旁的盖缭,见王羽如此受欢迎,心里更是快活极了,脸上顿时露出欢快的笑容,走路都昂首挺胸,就差当众对人大声叫喊,王子英就是我未来夫君了。 

 由于王羽的声名太大,众人一在太学中简直是寸步难行,若是王羽一人还好,完全可以走下去,乘机赚取愉悦点,可关键的是,还是关羽等人在这。 

 所以,王羽只能忍痛放弃这些行走的愉悦点,而是领着他们折返去了“三雍”中的后两者,灵台和明堂。 

 灵台是中元元年,也就是公元56年建立的文台,可以是当代最大的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 

 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曾经二次任职太史令,亲自参与主持领导过,当时洛阳灵台的象观测和文研究。 

 灵台在此之后,连续使用达二百五十余年,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明堂,则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于建元元年始置,是西汉重要的祭祀场所。 

 在游玩这两处地方后,王羽便带着众人北上白马寺游玩。 

 东汉时期永平七年,也就是公元64年,汉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竺求法。 

 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 

 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取经”的万里征途。 

 在大月氏国,也就是昔日的波斯地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 

 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至此,白马寺传承了下来! 

 自此之后,佛教在大汉得到了一些传播,不过由于大汉崇尚儒家思想,佛教对现今的汉人来,还是一个陌生的教派,陌生给这座中国第一古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