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张辽与高顺,雁门军归服(第2页)

 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的郝萌,因为袁术的撺掇而反叛吕布,吕布当时不知道谁反叛他,在深夜兵变这种险恶无比的情况下,只能相信高顺,便逃入高顺营郑 

 而高顺仅用了五六个时就平息了叛乱,并将郝萌干掉。 

 不过,由于高顺功劳太大,在军中威望太高,吕布甚至剥夺了高顺的兵权,在和其他诸侯打仗是才让他临时指挥陷阵营作战。 

 面对如茨猜忌与冷遇,估计其他人早就撂挑子不干了,可高顺却仍然无悔地,为吕布作战直至最后。 

 他不但为吕布冲锋陷阵,还尽心尽力地辅佐吕布。 

 高顺劝吕布要爱惜名声,苦口婆心地劝谏吕布不要目光短浅,过于贪图利,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含蓄的点出吕布翻覆无常,轻狡刚愎的毛病等等。 

 按照史书记载来看,高顺面对曹操招降而默然不语,曹操正在犹豫思考之余,郭嘉出对高顺的一句评价之后,曹操这才将高顺给斩杀了。 

 “顺,布之大将,军治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 

 “公收此人,置诸将何地?不若全齐名义。” 

 郭嘉的这一句话里,可以提取三个关键信息。 

 1:对高顺的评价是“举一世不可得”,可谓令人动容,几乎认为他是“三国第一名将”,在当时那个时期。 

 2:如此高的地位,招降来了职位肯定不能低,“非等闲之职可封赐置诸将何地”,这么一来其他将军怎么办? 

 3:不如成全高顺,让他拥有不事二主的忠臣名义! 

 于是,曹操就把高顺给杀了! 

 ………… 

 《汉末英雄记》的作者王粲,在书中专门提到高顺:不饮酒,不接受贿赂! 

 史书中一般很少,这样夸赞一个人,这也从侧面明高顺确实与众不同,对自己要求严格,品行高洁。 

 裴松之在吕布传中也写道:高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几个字就将高顺的性情和真正军人形象描绘出来。 

 可以,放眼汉末三国,王羽最敬佩的军人就是高顺,因为此人是个忠臣、能臣,为人有威仪,治军也很严格,毕竟陷阵营就是他训练出来的。 

 不仅如此,他骁勇有智谋,攻敌陷阵、快速平乱,忠心仁义,遇到不公平待遇也没有怨言,为吕布尽忠到底。 

 可以,他完全就是一个现代式的军人,注重个人修养,严格自律,随时保持清醒与克制。 

 当然,高顺厉害,张辽就更厉害了。 

 毕竟,高顺死的早,一身实力尚未全部发挥,比起声振江东的张辽比较,还是远远有些不足。 

 张辽,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因为躲避仇家才改姓为张。 

 起初,张辽担任雁门郡吏,因为勇武被丁原招揽,后被丁原派往洛阳暂归何进,何进死后张辽又先后归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 

 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 

 此后,张辽一路起飞,立下众多显赫的功勋。 

 洞察敌情而劝降昌豨。 

 攻袁氏而转战河北。 

 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 

 驱逐辽东大将柳毅。 

 以静制动平定军中谋反。 

 进军江淮击灭陈兰、梅成。 

 此后,张辽与李典何乐进长期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袭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皆披靡。 

 在东吴撤军时,张辽再次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留下来“八百破十万”,“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因为合肥之战,张辽得到张八百,孙权得到孙十万的名号。 

 正因如此,孙权对他一直忌惮不已,在孙权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时,孙权闻张辽至,甚为忌惮,敕令诸将道:“张辽虽然抱病,但仍是难以抵挡的,千万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