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鹤来堂(第2页)

 前头有个晒谷场,此时停着数辆马车,已及众多箱笼物事,一群男男女女好像正在吃早饭。

 晒场上支起了锅子,有个胖子下了油锅在贴糯米饼,兹兹的油香四溢。

 王才低声道:“糯米饼里肯定放的草头馅儿。”

 王恒忍不住咽了口水道:“也有可能是豆沙馅儿。”

 王才闻着香味道:“必定是两面焦黄。”

 紧接着两人腹鼓如雷,盯着油锅瞧得眼睛冒火。

 这时迎面走来个柳眉杏眼的女郎,粗布袄裙遮掩不住她身段袅娜,丽质天生。

 她展颜一笑,不尽的亲切之意,道:“两位阿弟可是饿了,我让老李给你再贴几个。”

 稍等片刻,老李用油纸包着饼送过来,王恒和王才赶忙道谢。

 老李笑道:“大姐吩咐下来,也不值啥,不用谢不谢的,这是行路人的本分。”

 王恒见他和气,索性跟他问了问路。

 老李道:“咱们是去黄渡镇,前头就要朝南走了,你们去太仓州城,那还得往东走。”

 一油纸包的饼子足有八个,并且体贴的有甜有咸。

 靠着这几个饼,走了两个多时辰,忍饥挨饿紧赶慢赶着饭晌进了城门。

 太仓城比兰溪县城小,一盏茶的功夫便到了王侍郎的府上。

 这是王氏大房十年前在城里新起的宅子,目前只居住着大房侍郎大人一家,人口颇简单,规制却极恢弘,是太仓城里首屈一指的豪宅。

 整条街只住着王氏一家,邑人就称为王衙前。

 至于王氏祖居,则在二十余里外的浏河乡下。

 侧门虚掩着,小才认出来看门的是他表姑的公公,心中一乐,喊道:“福林公公,您老又富态了。”

 福林腆着小肚子,眯起老花眼认了好一阵,道:“哎呦,这不是三房的小才嘛,你们老爷打兰溪回来了?”

 小才指一指王恒,道:“我跟着七公子回来的,还要烦请福林公公去通报一声,七公子给大夫人请安来了。”

 王恒虽是个小小少年,那也是正经的主家,福林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行了礼,便去内院通报。

 不过片刻功夫,就有婆子来领他进外院,穿堂入院一路花木葳蕤,来到三间抱厦厅。

 朱淑人年约四旬有余,面目娟好,微有发胖,着一身家常玉色松江细布袄裙,正靠在椅上翻账簿。她是嘉定知县的长女,未嫁之前就帮着治家,素有能干之名。

 王恒疾步趋前,深深地作了个长揖:“给大姆娘请安了。”太仓土话,伯母叫作姆娘。

 “七郎,坐到这里来。”朱淑人眼光扫一扫,丫鬟搬了一个圆几在她下首,“饭可用过了?”

 王恒尴尬一笑,说:“还不曾。”

 “传娟嫂摆饭过来,就在这里吃。”

 王氏号称北宋名相王旦后裔,一直是耕读世家,真正发迹则是王元驭考中进士之后,乡居规矩并不大。

 “你们家老爷真糊涂,怎么一两个老成管事都不派,让你们两个毛头小子回乡,兰溪到太仓几百里路也是有的。”朱淑人向来看不起三房的这位叔叔,贪花好色,懒散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