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皇位只传嫡长子,嫡长孙

“启禀陛下,历朝历代都有前车之鉴,为何陛下还要一意孤行?”

 “封王戍边,固然是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可能终有一死。”

 “如若在百年之后呢?”

 “陛下和太子殿下的继承人,是否能够真正抵抗住在封地无数年的诸侯王?”

 “任何王朝都有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并且历朝历代皇帝当中有昏君、有明君、有能君。”

 “谁又能够真正保证这大明江山将来的继承者,真的一定是一个仁义明君呢?”

 “汉朝汉武帝算是个能君,但是大汉王朝在他手上差点颠覆。”

 “谁又能够保证,后世之君不会出现汉武帝这样的能君?”

 “汉武帝时期,大汉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百姓被迫逃亡,人口十不存一,史书历历在目。”

 “如若大明王朝后世之君,出现一个优柔寡断之君,让诸侯王不断做大,最终成为周朝的下场。”

 “王朝慢慢被吞噬,最终付之一炬。”

 “陛下,真到如此地步,大明王朝,该何去何从?”

 “一旦分封制的圣旨下达,那将无法改变,而这一些诸侯王生孩子,朝廷是否要供养?”

 “这一年,两年,10年100年,那会有多少诸侯王的子孙,到时候恐怕光光这一些子孙的供养,都足够掏空一个王朝的积蓄。”

 “一个王朝沦落,连积蓄都被掏空了,那有什么钱财来供养士卒,保家卫国?”

 “微臣请陛下收回成命,万万不可,封王戍边。”

 “诸王封王戍边,就能够掌控兵权。”

 “陛下,这可是边关啊,原本就是诸王的封地,他们可以大肆招兵买马,训练兵马之后,将其遣散,在重新进行招募,如此反复,可得多少兵马?”

 “历朝历代,所有的王朝覆灭,根本就不是因为外来的因素,都是因为内部开始瓦解。”

 “而册封诸侯王,就是王朝覆灭最大的因素。”

 “祸乱不在边关,逆朝历代兵官被迫直插皇都者,少之又少啊,陛下。”

 “历朝历代能够打入皇城者,也是因为王朝内部的纷争内部出现诸侯王,藩王之乱。”

 “汉朝董卓,封疆大吏,也是送大汉王朝最后一层的罪魁祸首。”

 “汉朝曹操、刘备、孙权之流,皆是为了一己之力,成为诸侯王,征伐天下。”

 “这一些祸乱完完全全都是因为封疆大吏、藩王、诸侯王。”

 “微臣冒死进谏,希望陛下收回成命。”

 叶伯巨也上前冒死进谏,跪地叩拜,眼神坚定,他早就已经抱着必死之心,他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他自然也清楚自己说这些话,到底最后会落得什么样的下场。

 但是这就是他自己的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遵循的道路,死忠,就是他的道路。

 他宁愿被在劝谏的路上被杀,也不愿意看见大明王朝因为自己没有劝谏而走向末路。

 “叶伯巨,周衡。”

 “你们两个是说,大明王朝会因为封王戍边的政策,走向灭亡吗?”

 “历史之上,你们说说诸侯王之乱和武将之乱,到底哪个多哪个少。”

 “难道你们这意思,就是要让咱将所有的武将全都清理的一干二净吗?”

 “咱封王戍边和武将戍边,有何不同?”

 “如若说封王戍边都会导致诸侯王之乱,那么武将戍边就不会出现武将之乱吗?”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许多将领在边关固守之时,如若起了异心,那,该当如何?”

 “如若咱连自己儿子都信不过,如何能够信得过这一些将领?”

 朱元璋背着双手,走到了叶伯巨和周衡面前,蹲了下来,语气冰冷。

 这句话说的非常明白,如果他自己连儿子都信不过,那为何要去信得过这些武将?他既然能够信得过这些武将,就不能够信自己的儿子吗?

 自己儿子难道,还会比武将还要更不值得信任吗?

 “吼...!”

 巨大的黑龙冲天而起,双眼通红,满是杀意,一股无形的威压直接压在了在场所有人的身上。

 “吼...!”

 “吟...!”

 一只金凤和金龙冲天而起,立在朱标和马秀英的头顶,才让他们不受这黑龙威压的影响。

 这便是国运,大明王朝的国运都汇聚在了他们三人的身上。

 而因为朱元璋杀戮太多,所以将这气运金龙直接染成了黑色,极为暴虐。

 “吟...!”

 金凤鸣叫了几声,黑龙原本通红的双眼,有了些许抑制,慢慢转回了黑色,不得不说,在整个大明王朝也就只有马秀英一人能够压制住朱元璋内心的杀意。

 “嗡...!”

 “臣等不敢。”

 听见朱元璋的话,这些文官倒是没什么,这些武将,一听背后发凉,额头之上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水,立刻跪地叩拜道。

 他们没想到朱元璋说着说着直接就将矛头转向了他们这一些武将,他们这些武将,为国效力,只为了保家卫国,可从未有过称王称霸之心。

 现在朱元璋突然说这些话,真是让他们担惊受怕,感觉到一股冰冷的寒意袭来。

 叶伯巨和周衡则直接趴在了地上,那股威压,二人最为巨大,直接被压得站不起身,可他们眼神却非常的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