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步步生莲方寸山下

第163章 六千,不是8080的极限(第3页)

 另外把输入、输出端口等等模块也全都“拆”出来,变成一个个独立的集成电路。

 如果曲卓想完成考验,只要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就可以了。但他想做的更好。

 8080用了六千枚晶体管,达到了每秒29万次的算力。这其实并不是他16位地址总线,和八位数据总线架构的极限。

 而是因特尔现有的技术,基于单片晶圆利用率,最有性价比的选择。

 既然我们已经把一片芯片拆成无数份了,为什么不进一步压榨这个平台的潜力呢?

 为什么一定要用二十片集成了三百枚晶体管的芯片,来凑够六千的数量呢?

 为什么不能是九千,甚至是一万二?

 六微米工艺我们造不出来,十微米良品率太低。但二十微米,甚至是二十六微米,我们的工艺成熟度和良品率还是非常不错的嘛。

 七个寄存器不够,加呗,十个够不够?

 单个8位数据总线吞吐量有限,再上一条呗。

 解决两条数据总线的时钟排序问题,对眼下国内技术人员来说是个巨大的难关。

 但对曲卓来说,好像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不就是双通道技术的变种嘛,设计一款逻辑芯片进行协处理就能解决。

 还有,为什么要用电路把拆分出来的芯片焊死呢?

 为什么不设计一个标准接口,再搞个支持插接的平台呢?

 就像电脑主板上的内存插槽,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插多少条内存。

 设计一个通用平台很难?

 从头设计肯定难,但iBm在八十年代推出的 5150 总线就很合适嘛。能支持到十六位数据带宽,未来很多年里都可以一直用着。

 思路确定,又有脑子里那个高效到令人发指的“东西”辅助,曲卓“呆坐”到凌晨三点多,就完成了所有软硬件设计。

 周天,不用考虑上班的问题。

 索性爬起来开始画图,到了上午十一点多,将所有十六种拆分芯片的和两种独立设计芯片全部落实到纸面上。

 去严家吃了口午饭,回来后又用了两个多小时,将基于 5150 总线构建的搭载平台也落实到纸面上。

 本来想睡一会儿,可人很亢奋,根本闭不上眼。又爬起来给自己设计的两款芯片写执行代码。

 不知不觉间,时间就到了下午四点多。

 代码写了大半,曲卓忽然脑袋一沉,感觉天旋地转,紧接着眼前一黑,好像从高空急速下坠。

 意识迅速模糊,身体从椅子上软塌塌的滑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