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四轮拖拉机(第2页)
两个人在军事训练上,很快达成了共识,并立即实施“新办法”。
新办法,还是要求站队的,但不苛求整齐,队列训练也有,同样不需要整齐。但是,在黑人孩子训练的时候,禁卫军也在训练,他们有整齐的队列,同时抬腿,同时摆臂,动作整齐划一,这叫榜样。你可以不学,但是却天天在你眼前,整齐的美感,整齐的气势,一定能感染你,让你也希望那样,这叫潜移默化,不奢求你达到,只需要不断接近就好。
训练是枯燥无味的,但同样时光飞逝。
时间很快走到了9月的尾巴上,近一个月的宽松化训练,还有榜样做标杆,居然也让黑人小兵们产生了一些变化,小兵们不知不觉的已经有了些许军人的气质了。
在凤凰山农场的训练起到效果的同时,遥远的北半球,远东大地上的日俄战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打光了所有炮弹后的旅顺要塞俄军,举白旗投降了。七万守军伤亡高达一万八千人。
作为进攻方的日军,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也几乎打光了所有的炮弹,先后付出了近八万人的伤亡,其中阵亡六万一千多人。
奉天黑沟台一线,依然炮火连天,日军和俄军都寸功未建,却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双方的阵亡均超过了四万,伤者无数,炮弹和子弹的消耗更是天文数字。
奉天,是俄军必守之地,也是日军必夺之地,除了死战,没有其它。
旅顺要塞的胜利之师,需要坐下舔伤口,伤亡太大,不休整一下肯定是无法再战了,至于转战奉天战场,等休整完再说吧。
时间就这样进入了金秋十月。
在旅顺的日军还在疗伤休整,补充人员的时候,朝阳这里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人类战争史的事件。
后勤,对于战争来说,其重要性无需多言。那么,提高后勤的运输效率,减轻后勤的运输负担,这可不可以称之为“改变人类战争史的事件”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经过三个多月的全封闭攻关,二十七次样机的不间断演进,终于小型化了狄塞尔柴油机,完善了戈辉提出的单缸设计结构,最后在9月25日,在朝阳农用机械制造厂,最新生产的四轮拖拉机,20台“最终样机”组装完成,他们将进行最后的最严苛的测试。
坦白的说,整机已经非常可靠了,但是保险起见,还要进行最严苛的测试。
武装警察部队,将大凌河一段河岸进行了封控,方圆五公里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闲杂人等。狼居胥山骑兵旅和唐努乌梁海骑兵旅也分别封控了两个禁区,骑兵游走于封控区边缘,阻止任何要靠近的人,对外宣称“正在演习。”
20台四轮拖拉机的“最终样机”在大凌河沿岸等,三个不同的封控区,进行了不同的测试。浅滩、人工泥陷地、重载30度爬坡、超载(2吨和3吨)运输、碎石地、一百小时暴力操作不熄火作业、枪击、落石攻击、重棍攻击、翻车、山坡滚落、火烧、浸水、1米深度过水通行,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等十多项严苛的测试。
最终,在10月1日正式定型,北方经济特区行政总督戈辉,在最终定型的确认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朝阳日报》、《东北商报》、《禁卫军报》等,朝阳本地报社的记者们,争先恐后的按下了快门,历史在这一刻定格。
北方经济特区的八台电影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录下了这段最珍贵的影像,一个改变大清国农业耕作历史的机器问世了。
朝阳农用机械制造厂生产的第一代柴油动力的四轮拖拉机,正式命名为“野猪”。
戈辉乐得二十八颗牙完全暴露在大家面前,嘴张得能放下三颗鸡蛋,彻底失态了。
东北带着警卫们盯住每一名记者和每一台电影机,总司令出丑的这段,绝对不允许有人拍照,更不允许被电影机录下来。
“这就是带着禁卫军走向胜利的戈总司令,这就是带着北方经济特区走向繁荣的总督大人,屁,此时才是他的真面目,原形毕露。”这就是农场兵工厂总经理成雨的低声评价。
戈辉眼前的四轮拖拉机,和后世的四轮拖拉机,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是质量肯定更好,因为是军工产品的标准,起码在缸体材料上,使用了硬度更高更耐磨的金属合金,这几乎是不计成本了。
动力,有三种,分别是单缸10马力、单缸15马力、单缸20马力,并不苛求大马力,够用就好,稳定、耐用压倒一切。
10马力主要是前二后一的三轮式手扶拖拉机,以及只有两个前轮的双轮式手扶拖拉机,主要特点是体积小,质量轻,适用于水田耕作和山地农业。
15马力的四轮拖拉机主要用于平原和小丘陵地区的农田作业,20马力的四轮拖拉机主要用于短途农业运输,禁卫军要用20马力的拖运大炮和运输辎重。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带前轮转向架的,载重3吨的四轮拖斗,以及价格更加亲民的载重1.5吨的两轮拖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