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哈拉和林

第168章 受降仪式(第2页)

 此时的大凌河防线,已经得到重新修复,但战争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地上还是能随处看到,没来得及处理的细小弹片。

 马上就七十岁的慈禧太后,第一次来到战场上,听着戈辉为她介绍每个工事的用途,她似乎看到了战火中的样子。随手从交通壕上抓起一把土,里面就有一块很小的弹片。

 戈辉告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晚上在政府宾馆的放映厅,为他们播放大凌河防线战斗时的画面。

 晚上,还是在宴会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接见了北方经济特区各部门的代表。

 外事局局长锡良,特意换上朝廷的官服,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磕头。

 董福祥、刘永福也换上朝廷的官服,上前磕头。

 慈禧太后看到他们都还在,心里高兴,不禁多喝了两口朝阳醇。

 小德张也上前给慈禧太后请安,说了很多想念太后老佛爷的话。

 慈禧太后不知道,北方经济特区各部门的代表中,有一位四方脸,面相周正的人,在人群人冷冷地看着她。

 这个人叫谭延凯,1904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可以高中状元的,因为慈禧太后的忌惮,因为他和谭嗣同是老乡,所以没能让他考中状元,只给了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他现在是劳动总局局长李隆盛的助理。他就这么远远地看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心中却在想,谢谢你们没让我中状元。不然我也不会来这里。

 晚宴后,在政府宾馆的放映厅,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匡、文渊阁大学士张翼、小德张、户部主事王廷钧、董福祥、刘永福等人,陪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观看了大凌河防线的战斗画面。这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第一次看到最真实的战争场面。无数的英法联军士兵成片的倒在禁卫军阵地前,阵地上的禁卫军战士也在不断的倒下,炮弹不断的落在禁卫军的阵地上,炸出白色的火焰……

 虽然是黑白的无声的画质也不精致,但依然深深地被战争的残酷震撼了,和听收音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终于明白了,禁卫军为什么会有将近两万人的牺牲。

 光绪皇帝陷入了沉思之中,这样的战争场面,普通的八旗兵勇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北京禁卫军能不能行?北洋常备军能不能行?估计是也不行。很久之后,光绪无力地叹了口气,又问道:“阵亡的将士都在老河滩?”

 “是的”戈辉轻声道:“刚刚举办完葬礼不久。”

 光绪突然站起来往外走:“忙完了这边的事,朕要去老河滩祭奠。”说完扔下大家走出了放映厅。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戈辉带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参观了朝阳的一些代表性工厂。

 戈辉是想通过这样的参观,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对什么是工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只要方法得当,用心去做,有一颗公心,大清还是能发展工业的,这和李鸿章、张之洞开的工厂完全不一样。

 通过四天的参观,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深受触动。

 戈辉告诉他们:“这就是为什么禁卫军要拼命,敢拼命,死战不退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退路,背后就是朝阳,再往后就是工厂,这些都是禁卫军亲属家人的饭碗,是能吃饱饭,有钱花的依仗,也是禁卫军打赢英法联军的依仗。”

 戈辉伸出手,指向远处的工厂区,最后下结论:“光靠买武器,是打不赢战争的,只有自己能制造,哪怕是最差的,敌人也不敢轻易动手。”

 1905年5月31日,在大凌河防线前沿阵地前,举行英法侵略军受降仪式。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是两次大凌河战役的转折点,是禁卫军开启胜利的地方,意义重大。

 李国捷环视着四周,到处翠色欲流,绿草茵茵,谁能想到,差不多一个月前这里还是战场。大地能掩盖一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今天他将代替爷爷,见证一场大清国的胜利。爷爷当年是怎么去世的,父亲又是怎么去世的,他非常的清楚,这也是为什么,锡良老先生非要把自己请来朝阳,列席旁听谈判的原因。

 李国捷目光回到正在陆续进场的观众和嘉宾们,几个熟悉的面孔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到袁世凯、王士珍、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等几位北洋核心,在禁卫军士兵的引导下,在嘉宾席落座。他还看到了北京禁卫军副编练大臣铁良也来了。

 段祺瑞在嘉宾席落座后轻声道:“会场布置的一般,但布局很用心。”

 徐世昌轻笑:“仪式会场,距离前沿阵地的堑壕不足20米,不远处的碉堡、暗堡、机枪掩体、环形工事,清晰可见。真会挑地方啊!”

 王世珍掏出怀表看了一眼:“快到时间了。”

 李国捷回到自己的嘉宾席位,正好坐在王世珍旁边。他和王世珍虽然认识,但也仅限于此,所以只是互相点头,并未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