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第2页)
“哦——”腾冲像是被炮弹砸中了脚指头,一声惊叫,把收音机前的听众吓了一跳。
已经守在收音机旁几个小时的慈禧太后也吓了跳,这个解说员应该马辞掉,不带这样吓人的。
“英军暂退却了,他们留下了满地的尸体,没能冲上禁卫军阵地。”腾冲对着话筒没形象的大吼。
英军进攻两个小时后,不得不暂时收兵,伤亡太大了,没想到禁卫军火力这么猛。
随着英军的暂时退却,禁卫军开始抓紧时间修复阵地工事。
事实证明,科学合理的阵地工事,的确能最大化的减少防守一方的伤亡,还能最大化的杀伤敌人。如今的防御工事结构,都是在十几次火力打击演习中,从毁伤效果分析中,不断的总结出来的。像这样的防线,在朝锦公路上设置了五条,计划每条防线阻止英法联军两天,五条防线正好十天,有了这十天,大凌河防线上的钢筋混凝土永固防御设施,通过不断的细心养护,应该能达到最结实的状态。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陆军中将沃克,在临时搭建的指挥部里,一边优雅喝着大吉岭红茶,一边听几位负责进攻的团长,汇报此次进攻失利的原因。把几个团长说的话,综合起来说就是:
1、炮火准备时间不够长,敌人的阵地毁伤不够彻底。
2、敌人隐藏机枪的火力点,没有完全清除,机枪的密集火力,实在太可怕了。
3、敌人的炮兵还在,密集的炮弹,不断的落在进攻的路上,干扰了进攻的速度。
4、炮火没有大量的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所以抵抗十分激烈。
5、敌人的步枪似乎射击速度更快,比以射击速度快而闻名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更快。
沃克想了一下,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可不是遇到这么点困难就退却的,更长时间的炮火准备,更大口径的火炮准备,把150毫米的重炮也拉上来,他决定用重炮为大英远征军轰出一条坦途出来。
英军更长时间,更大规模,更大口径,更猛烈的炮击开始了。
在此之前,禁卫军已经简单加固了必须加固的工事,然后躲进了后方的防炮洞里,阵地上只留下前沿观察哨。
北方经济特区广播电台,“战场特别报道”直播团队,请来了几名禁卫军士兵,要采访一下他们。
腾冲操着感觉稍有些不对味的北京话,问道:“请问这位小战士,您怎么称呼?”
“我叫钱守住,是43团3营1连2排2班的精确射手。”钱守住开心的回答。
本来他不愿意来,但是团长王松告诉他,被采访之后,你就出名了,总司令都会记住你,于是他就傻呵呵地来了。
腾冲觉得眼前的小战士很可爱,于是又问:“那你对英军之前的进攻有什么看法?”
“看——法?”钱守住疑惑了一下,马上说道:“跑的慢,就他这速度,要是换在我们训练场上,教官不得抽他几百鞭子,三天都不给他吃饭。亏他们长那么高的个子,那么壮的体格子,才背那点儿东西,跑得跟蜗牛似的。”最后总结:“白瞎了,啥也不是。”
腾冲哭笑不得,又觉得小战士的回答风趣幽默。于是又问:“你们训练时比他们跑的快是吗?”
“必须滴呀!”钱守住自豪地说:“我现在身上的战斗负重25公斤,行军的时候达到45公斤。”钱守住一脸不屑的表情:“我背着25公斤的东西,跑起来,至少要比他快三分之一。”
腾冲想象了一下自己背着25公斤的东西,能走多远,就不说跑了。
腾冲又分别采访了另外几名战士,得到了很多让他震惊的回答。
守在收音机旁的袁世凯等人,听了禁卫军战士的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深思之中。他们不明白,实在想不通,禁卫军是怎么训练的,不过还好,现在北京禁卫军和北洋常备军都各有600名(三个批次)军官在朝阳陆军讲武堂“留学”。两年后,见分晓。事实上,禁卫军并没有对这1200名大龄国内军事“留学生”区别对待,一切和禁卫军相同。
英军的炮击还在继续,43团、45团、41团,各自己防守的阵地上,橘红色的火焰就没有熄灭过,像娇艳的花朵,一层层的,在绽放,在奔腾,妖娆无比,此起彼伏,就像在万华镜里看到的,千变万化,绚烂的极致,却孕育着死亡,任何与它接触或沾染,都将灰飞烟灭。
隐藏在距离前沿阵地不远,不在阵地的正面,在侧后方,又相对非常安全的角落,三台电影机正在忠实地记录着阵地上的真实情况,以后播放的时候,虽然是没有声音的,但依然能真正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这种活动电影机最早就是1891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一种集照相机、胶片处理室、电影机三者的综合体,1902年8月初,李劲松来到朝阳时,带来了这个综合体的技术及生产许可。在戈辉的强烈要求下,加装了电机,使用1.1寸(35毫米,去掉了零头)的胶带,拍摄速度定为24格每秒,而不是原来的16格每秒,只要录影带足够长,就可以长时间拍摄。虽然还不能解决声音的问题,但是相信也不会等太久。1905年初,朝阳已经有了第一家电影院,播放有专人解说的无声电影,有点像有配音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