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走向强大的方法(第3页)
戈辉又看了一眼远处的梅亭,然后开口道:“臣想要皇上的御前一品带刀护卫梅亭,臣十分欣赏他的一身好功夫,禁卫军此时正是用人之际,正缺少梅亭这样的青年才俊,如果皇上恩准,臣感激不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了戈辉的话,光绪也把目光投向远处龙旗轿车的方向,他看到御前护卫梅亭,此时正站在一辆龙旗轿车旁,也向这边张望呢。
光绪收回目光,问道:“这件事你和他谈过吗?”
戈辉点点头:“臣私下里问过他,他没有答应,但他说这需要皇上同意,他本人没有意见。”
光绪笑了,他轻轻的叹了口气:“准了。”
戈辉心中轻叹:“谢主龙恩。”
光绪微笑着又问:“还有别的事吗?”
戈辉马上回答:“皇上,臣要和您谈的都谈完了,接下来,安排皇上视察八角台镇,然后在八角台饭店吃饭。下午检阅禁卫军第1、2、3师。”
“那走吧。”光绪说完,向远处龙旗轿车的方向走去。
戈辉紧随其后。
光绪皇帝先坐龙旗轿车回八角台基地,换上龙袍,然后步行从八角台镇北门进入了镇里。
八角台镇原来只有东门和西门,没有北门,自从禁卫军在八角台镇北边建了基地以后,八角台镇就专门在北边开了一个镇门,专门用于去禁卫军基地方便。
经过五年来的不断调整和建设,从北门开始,自北向南,已经成了一条十丈宽的主街,现在更名叫八角台大街。八角台大街笔直的向南延伸,一直延伸出镇外,与一条通往朝阳的公路连接,整条八角台大街都是用水泥砖铺了一层,实现了整条街的硬化。现在的八角台镇,除了正对着八角台军事基地的北门还存在以外,其它的东门和西门早就不用了,虽然没有拆掉,但已经完全失去了门的意义,因为八角台镇已经比三年前扩大了三倍半,八角台镇的人口增加了近五倍有余,房子早就盖到了镇墙外了,原来的门自然就没用了。
这些天张紫云对八角台镇进行了大量的装饰,除了对镇里的旧房子进行全部的翻新以外,还特别对八角台大街两侧的商铺,在戈辉的点拨下,都插上了红旗,挂上了红灯笼,一派喜气洋洋。
光绪步行踏进了八角台镇,张紫云带着八角台商会全体,以及八角台镇的老百姓在大街两侧跪成了一片,高呼“皇上万岁万万岁”。
光绪今天心情很好,他让老百姓平身,今天不必下跪。
光绪在八角台大街上走了一段,仔细看了两边的店铺,一边走,心中一边赞叹。光绪忆起1900年和慈禧太后逃往陕西的路上,经过了很多的镇子,每个镇子都是破旧不堪的,就没有好房子,更不要说新房子。而这个八角台镇,好房子,新房子随处可见,临街的商铺窗子都装的是玻璃,而不是糊的窗户纸。(通常糊的是窗绫,实在没钱,才用纸。给妃子上吊用的白绫,就是和窗绫一个材质。)
戈辉在光绪皇帝身边,一边走一边给光绪介绍八角台镇的情况,禁卫军刚来八角台镇时是什么样子,经过五年来的建设,才成为现在的样子,以后还会更好。
光绪还特意来到八角形的青石台前,仔细看了看这个八角形的青石。这是一个并不十分规则的八角形青石,表面是平的,看得出是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最后戈辉把光绪皇帝带到八角台饭店吃中饭。
在吃饭前,戈辉请光绪皇帝为八角台镇的老百姓写幅字,留作纪念。
光绪皇帝同意了,他也觉得既然来了,不留下点什么也不太好。
张紫云知道,这是戈辉为自己争取来了。他马上送上笔墨纸砚,亲自把上等的熟宣在桌子上展开,并用阵尺压好,然后在砚台里倒入朝阳墨水厂生产的墨汁。
光绪拿起大号的毛笔,看着这现成的墨汁,心中暗想,这个北方经济特区想法还真多,连墨汁都做成现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