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北方经济特区成立(第2页)
大会上还成立了北方经济特区“临时议会”,选举戈辉担任北方经济特区总督的职位。选举原农业总局局长锡良(锡良来朝阳之后,成寸卸任农业局,改由锡良担任)担任北方经济特区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外交方面的事情。农业总局局长改由王良(原农业总局副局长)担任。对于这个职位,锡良觉得自己在洋务方面完全是外行,担心自己胜任不了。而戈辉只问锡良一句话,“能不能做到我们的利益寸步不让?”,锡良当即回答,“完全能做到”。于是戈辉告诉他,“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你完全能胜任这个职务”。
同时会议上还决定成立特区海关。并成立了海关缉私总队,专门打击走私。从北京调回来的周玉坪,担任新成立的北方经济特区海关总署署长,兼海关缉私总队大队长。
会议上还成立了北方经济特区最高法院,由伍廷芳博士担任首席大法官。
成立了北方经济特区最高检察院,由施肇基博士担任首席检察长。
今年6月初成立的朝阳工业开发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廉政调查局”,专门负责调查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等方面的事情。廉政调查局局长由戈辉的贴身警卫之一,余茁担任,余茁也是戈辉的师弟,是戈辉的父亲戈依光的亲传弟子。以戈辉对余茁的了解,他相信胆大心细的余茁一定能胜任这份工作。
成立北方经济特区环境安全和反野生动物偷猎局。在这个时代,成立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机构,无疑是非常超前的,参会的所有人都不理解,但是戈辉强调必须成立这样的机构。由于戈辉的强力坚持,也因为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不会影响到任何人,对这些参会者来说,这件事完全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既然总督这么坚持,那就通过吧,反正影响不到自己。
会议开了三周多的时间,在这三周的时间里,大会新闻中心,每天都会召开记者招待会,向记者们通报当天会议的情况。北方经济特区成立大会,吸引了所有列强的注意,大量的外国记者来到朝阳,大清国全国的报社记者都集中到了朝阳,记者们像过年一样,每天只要参加记者招待会,就能获得大量的会议信息。一时间,朝阳成了整个大清国的中心了,让北京的朝廷心里酸溜溜的。
朝阳人民广播电台,对开会情况做了全程的拍摄,十几台电影机同时工作,全程记录大会的每一分每一秒。
另外,每天都会直播记者招待会的实况。有了上次锦州水兵学院的直播经验后,这次的直播做的更好,戈辉还给王春妮提建议,每天都请两三个参会的官员,到电台去对大会的议题进行评论解说,说的对与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让老百姓了解了大会的真实目的,又能看看老百姓有什么反应。王春妮觉得这个很新鲜,于是每天会议结束后,都会请两三个参会的官员去电台直播室,结果效果非常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买得起飞扬牌收音机的人,每天都会守在收音机旁,等着听实事评论。(第一代飞扬牌收音机是不用电的。)
王春妮还把戈辉的建议扩展了一下,她大胆的请两个外国人对这次大会进行评论,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和香港《德臣报》记者端纳,就被王春妮请去做时事评论了。他们二人的评论,更是在列强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两个人不偏不向,各有各的观点和解读,站在中立的角度对北方经济特区的成立,对列强,对大清,对老百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做了很深入的解读。
远在北京的慈禧太后,每天一到时间就守在飞扬牌收音机旁边,等着听每天的新闻发布会,接着再听时事评论,她一天都不落下。看慈禧太后认真听收音机的样子,小德张和李连英知道,慈禧太后是越来越喜欢戈辉了。以前慈禧太后对戈辉老出幺蛾子还颇有微词,现在却一点意见也没有了。
确实自从戈辉出现后,列强给北京的压力越来越小,那些呆在北京天天没事干的各国公使们,以前经常到皇宫来找点麻烦,现在基本不来了,列强已经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东北了。慈禧太后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安生了,操心的事儿也是越来越少了,仪銮殿也难得的变得清静了,就连临朝听政的事儿,也不怎么去了,隔三差五的才去一次。
戈辉也在收音机旁,听了他们的讨论,戈辉觉得这两个外国人分析的很到位很透彻,基本达到了戈辉期望的效果。戈辉觉得应该聘请这两个外国人担任他的外事顾问。当然,这得等大会结束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