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哈拉和林

第100章 锦州水兵学院

用过早饭后,时间也就快到开学典礼的时间了。

 《禁卫军报》《朝阳日报》《东北商报》《锦港新闻》《字林西报》《申报》等等,包括外国报社在内的二十几家报社的记者早就在主席台四周选好了自己的位置,体形硕大的照相机被记者们小心翼翼的护在支架上,随时准备拍下他们认为最经典的瞬间。

 《锦港新闻》是锦州港区今年新成立的报社。作为锦州港区自己的报社,他们比其它的报社优先进入水兵学院,优先知道了具体的安排,所以占领了最好的位置。怀里抱着朝阳电影机厂生产的小型相机,比外国记者的相机小了三分之一,也更先进,他们心里别提多骄傲了。

 除了报社外,朝阳人民广播电台的现场直播也全部准备就绪,他们在大操场的一侧,搭起了自己的临时转播台。还有几台电影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着现场的状况。这些拍摄下来的画面,都将作为珍贵的影像资料保存起来。

 朝阳人民广播电台的现场播音员,此时就站在一台大型的信号发射车前,天线高高的竖在车顶上,这个信号发射车也是在戈辉的指导下,由龙旗汽车公司和朝阳无线电厂合作生产的特种电台信号车,又长又大,电台的功率也几乎是当世最大的,在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能把信号发射到很远很远,覆盖半个大清国土是没问题的。

 现场播音员不是别人,正是朝阳人民广播电台的台长王春妮。王春妮此时正在对着话筒热情的描述着她眼前看到的一切。后世,1925年才诞生了第一个电动话筒,但戈辉的出现,让很多东西提前问世,话筒就是其中之一。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一个相对容易实现的金属电容麦克风。

 这是王春妮第一次做现场直播,一点自信心都没有。戈辉教了她两天,戈辉把后世二十一世纪看来的经验传授给王春妮,即便是这样,王春妮心里依然没底。但是,她的声音依然通过电波飞向四面八方,飞向战火纷飞的日俄战场,飞过万里长城,飞到北京的紫禁城里,飞到了北京的各个王宫贵族的家中,飞向所有买得起朝阳无线电厂生产的飞扬牌收音机的有钱人家。(第一代飞扬牌收音机,是不需要用电的,最早的收音机,确实不用电。)

 慈禧太后此时坐在今年刚刚建好的仪銮殿里,建殿的钱可以算是戈辉出的,没让内务府和户部哪怕出一两银子。坐在飞扬牌收音机旁边,认真的听着王春妮的报导。李连英和小德张站在慈禧太后身旁,小心地伺候着。今天陪慈禧太后一起听报导的还有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匡,大学士张翼,还有北京禁卫军编练副大臣铁良。光绪皇帝今天不在场,他在宫中休息。

 北京的其他王宫大臣们也在自己家听王春妮的报导。

 袁世凯此时也在自己的家中听王春妮的报导,他的主要心腹们也都在他家,大家都静静地坐着,认真的听着。

 北京的各国公使也在自己的公使馆里听收音机。

 日俄战场上辽阳前线,双方的指挥官们,此时也在各自的指挥部里听收音机。

 戈辉、鲁登道夫、叶祖圭等人,以及200名从德国请来的水兵教官全部来到主席台落座。

 戈辉坐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他的左边坐着鲁登道夫,再往左是林颖启,林颖启今天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做鲁登道夫的英文翻译,所以特意把林颖启安排在鲁登道夫身边。戈辉的右边坐着叶祖圭,再往右是邱宝仁。

 坐在主席台上的还有德国和美国的港口工程师代表,还有德国和美国驻朝阳工业开发区总领事及领事馆的武官。

 主席台对面的大操场上,两千名水兵学员,两千名海军陆战队士兵,都穿着藏青色的水兵服,大翻领里面露出的衬衣是藏青色和白相间的横列条纹,收紧的袖口上也有相同的横列条纹,肩上的肩章也是深藏青色的,帽徽和禁卫军陆军相同,

 鲁登道夫看着水兵学员们一身漂亮的水兵服,再看看主席台林颖启、叶祖圭等人军官常服,真是太帅了,这可能是他看到的最漂亮的海军军服了。再看看坐在身旁的戈辉,也是一身帅气的松针绿颜色的陆军军官常服,真帅。

 鲁登道夫禁不住说:“辉,你们的军服太帅了。”

 戈辉自豪的用英语说:“军服必须帅,正因为军服帅,穿在身上才是一种荣耀,才能吸引无数的青年来参军,才能让他们无怨无悔的为国家而战,纵然是牺牲也心甘情愿,帅气的军服也是战斗力呀!”

 听了戈辉的话,鲁登道夫不住的点头:“是啊,帅气的军服,的确能增加军人的荣誉感,我看过你们八旗兵的军装,也看过北洋军的军装,禁卫军的军装简直是划时代的,比我们德国的还要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