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哈拉和林

第74章 俄日的谋划(第2页)

 经过两个来月的磨合,朝阳陆军讲武堂的德国教官渐渐适应了朝阳陆军讲武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学员们非常刻苦。唯一让这些德国教官们失望的是学员们没有现代式的军装,所有在校生都穿着清朝原来八旗兵勇的服装,头上都还留着辫子,一看到这些他们就觉得十分灰心,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的八旗兵嘛。有些德国教官们真的不想干了。当然,这也不是教官们能决定的,是他们德国陆军高层的意思,他们只需要服从。

 事实上,这已不是德国第一次派教官帮助大清训练军队了,早在1885年,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就曾聘用德国军官,为其训练军队。他在广州办的水陆师学堂,也是聘用的德国军人当教官。中日甲午战争前,李鸿章的淮军就大量使用德国的枪炮,淮军也曾部分模仿德国军制和操练方式。为此,淮军和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后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也就顺理成章的聘用了一批德国教官。戈辉在天津武备学堂时,教官中大部分都是德国人。

 朝阳大搞建设的情况也被俄国和日本的情报系统传回了各自的国内。特别是新成立的禁卫军连现代式的军装都没有,还穿着以前八旗兵勇的服装,这和原来的八旗兵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不叫八旗了,而改叫禁卫军罢了。

 俄国自从德国商船从锦州上岸开始就不断的在抗议,并声言有可能采取必要的行动保护俄国在东北的权益,

 戈辉马上展开公关工作,并联系俄国远东总督阿列克夏耶夫将军,说明情况,沟通友谊。同时决定允许俄国在朝阳建设一个大型钢铁厂,开采朝阳的铁矿资源。又送给俄国200挺德国制式的马克沁机枪当作礼物。得到好处的俄国人,终于不再说什么了。

 当然,戈辉答应俄国人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俄国在朝阳建钢铁厂必须用德国或美国的技术和设备,因为德国和美国的技术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同时,英美日德等国联合向俄国施压下,俄国才没有做出太大的反应。俄国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加快了旅顺要塞的建设和向远东运送战争物资。俄国现在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等东北所有的工厂建成后,俄国就强行接管,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这么多现成的先进工厂,所以俄国人建钢铁厂,只是说说而已,根本不打算真的建设。

 俄国的这一计划很快被日本派到俄国圣彼得堡的间谍得到,这也提醒了日本,日本到时候也可以强行接管这些工厂,日本不能让俄国得到东北的工厂,这些工厂应该都属于大日本帝国,因为,日本对肥得流油的东北早就垂涎三尺了。

 当然,戈辉在东北大搞建设,也让日本不能不重视起来。

 日本现任首相桂太郎就把这件事高度重视起来了,虽然议会完全不配合自己,让工作没法往前推进,但该干的事情还是得干的。

 桂太郎其实日子并不好过。他是个小字辈,和内阁中的其他元老相比,显得有些人微言轻,他的很多想法,经常被内阁中的其他元老否决。面对大清东北的局势一天一个变化,桂太郎心急如焚。特别是朝阳工业开发区,大搞工业开发,这是在增加自己的抵抗能力,长此以往,大日本帝国还能轻松得到东北吗?为此,桂太郎经常和外相小村讨论朝阳工业开发区的问题。

 同时,电令鹰机关的机关长鹰宫寻,加强对禁卫军的情报收集,必须时刻掌握禁卫军的一切细微动向,这对帝国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清国东北地区的一连串事件,桂太郎还是看到了危险,因为朝阳的建设不同于以前大清的洋务运动,以前更重于表面,现在却更多的是在实质上,特别是对教育的投入,这说明朝阳现在的总督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如果这个总督能把事情做成,那对大日本帝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桂太郎首先把这个情报拿到内阁会议上来讨论。

 外相小村寿太郎和戈辉在奉天会谈过一次,他最有发言权。小村认为戈辉是一个很会投机的人,对国际形势把握的也很到位,但他必竟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孩子,他不过是向德国学习而已,他还是在重复弈昕和李鸿章做过的事。而且他现在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工业和教育全面铺开。特别是全免费教育,这可不是一个穷国能做到的,就是美国和英国也无法做到,更何况东北几个省呢,等待他的除了失败没有其它结果。当然,这么说,并不是代表日本只做一个看客,日本也要深度参与其中,必须在朝阳形成自己的利益存在,因为日本迫切需要东北的那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