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哈拉和林

第69章 外交试探(五)(第2页)

 卫队的士兵们没想到,他们的总司令兼总督大人居然还会唱法兰西的歌,还给译成了汉语。早就把戈辉佩服得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士兵们,更是把戈辉看成神一般的人了,他们觉得,他们的总司令无所不能。

 而戈辉只是觉得,这首歌对欧洲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对法国人,总有一天会用得上,对欧洲人有很好的震慑作用。让戈辉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时间很快进入了六月下旬,田野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今年的庄稼长势格外的好,雨水下的也特别的及时,看来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啊。

 英法两国的驻北京公使也在这个时候一起来到了奉天,他们直接住进了奉荣饭店。

 和他们同一天到奉天的是周玉坪派人从北京送来的英法两国公使的情报资料。周玉坪还算详细的介绍了英法两国的公使。

 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少校,他原来是英国驻开罗的总领事,他是一位非洲事务专家,据说他的越级擢升完全是出于一个误会,他本人也常开玩笑说他的任命其实是因为英国外相将名单搞错了,这才侥幸获得了这个职位。

 对于此人,老一辈“大清通”、大清帝国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曾评价说:“窦纳乐的任命很值得关注,我辈之人多年来将中国人视为有文化和文明之民族的努力将被窦纳乐击败,因为此人对东方一无所知,而其工作方法是基于对付尼格罗人(非洲黑人)的经验”。

 赫德的话并非是无端指责,窦纳乐在1896年的一份电报上就曾轻蔑的说:“欧洲或者任何文明国家的统治者都不会像这些人(指清廷)一样管理国家。将大清看成是一个文明国家实在是大错特错”。

 法国的情况也很类似,在“大清通”施阿兰被调走后,接替他担住法兰西驻北京公使的是的是国会议员毕盛。

 毕盛来自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虽然性格随和,人品不错,但由于欧洲外交官大都是贵族世家子弟,因此他的出身实在是不值一提。

 毕盛的夫人是里昂一家着名餐馆老板的女儿,她为人热情善良,但她的出身也常被公使团的贵族圈子所嘲笑,甚至连其热情待客的习惯也被恶毒的解释为“生来具有的酒吧女风度”(暗指她家的餐馆业背景)。

 更令人讨厌的是,毕盛为人吝啬,他在请客的时候常常在酒里掺水。对于这两口子,当时的毕盛被讽刺为“最不擅长外交的外交官,他来自政界,平民阶层的社会党,是一个有着大众文化背景的普通人。由于他自己没有风度,夫人又每每失礼给他带来麻烦,因而他不被同事喜欢。”

 英法两国的公使到达奉天,戈辉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戈辉也从周玉坪派人送来的情报上,对这两位公使阁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戈辉在未来的朝阳工业区里,实在没有给英法两国的东西,但他依然欢迎英法两国来朝阳工业区投资。对于这两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戈辉对他们一点好感没有,反而心中充满了仇恨。

 一八四零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一八五六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这两次鸦片战争戈辉一直耿耿于怀,他发誓总有一天他要全数拿回来,让大英帝国博物馆里没有一件来自中国的藏品。

 两国公使很干脆,在奉天休息两天后,立即派人送上了拜帖。

 戈辉立即就答应了,随时恭候两国公使阁下的莅临,同时,依然把本次会谈定性为“非正式”。

 收到戈辉的回复后,第二天,英法两国公使就一起来到了戈辉的总督衙门。

 今天陪戈辉接见英法两国公使的依然是孙婉儿。把两国公使带到会客议室的是副官田劲。

 英法两国公使一副趾高气扬的做派,连正眼都不瞧田劲一眼,田劲并没有觉得任何不快,反而在心中觉得这两个洋人好笑,样子像小丑一样,但在脸上却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

 见到戈辉后,两国公使依然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戈辉对这两个人也不客气,他有必要给这两个强盗一个下马威,所以只是伸手示意他们二位请做,然后自己就先做下了,他并没有主动上前握手或抱拳的意思。

 田劲离开会客厅后,立即命令总督卫队的士兵齐唱《国际歌》,雄壮的歌声很快从后院传进了戈辉的会客厅。熟悉的旋律立即把法国公使毕盛震在那儿了,一时间都忘记坐下了。

 英国公使窦纳乐也曾听过这首歌,也知道这首歌所表达的意思,他也被震惊了。更让他不能理解的是,这个小总督是从哪里得到这首歌的呢,而且还译成了汉语,一个大清国的小总督,居然让士兵唱这样的歌,难道就不怕北京那个老太后生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