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哈拉和林

第31章 初临八角台

1901年3月17日,禁卫军离开大柳树村。

 戈辉率领禁卫军离开大柳树村后,一直向东直奔医巫闾山。当天就进入了医巫闾山,第二天绕过广宁县城,正式进入了辽中地区。随后先后越过西沙河和绕阳河,第三天下午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集镇外。

 戈辉对这里不了解,他不想冒然把部队带进镇子,命令程天运带领部队在镇外驻扎。戈辉带着宁远和军需处处长刘城,还有五名炊事班的战士进镇,一是了解一下这个集镇,再一个就是为部队买一些粮食,炊事班快没粮食了。从镇妖峰出来的时候,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所以没带多少给养,现在不买点粮食不行了。

 这个集镇很大,人口也多,街道上人来人往,相当的热闹。戈辉马上命刘城带着五名士兵去粮店买粮,还可以多买点肉,这两天行军太累了,给大家改善一下伙食。自己和宁远则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个集镇。

 戈辉等人都是穿着迷彩作训服,帽子正中还绣着黑底白字的粗体“禁”字,脑袋后面依然留着长长的辫子。这样的打扮引来的路人的注意,回头率相当高,几乎所有从他们身边过的人都要回头看一下他们,没看清楚的还要跟上几步仔细看看。戈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要让人知道他们的存在。

 一个二十左右的乞丐,蹲坐在墙根,远远地注视着戈辉、刘城等七人。他好奇这些人,穿着同样的衣服,却不是官军,不是官军,感觉却比印象中的官军更像官军。咕噜噜……肚子发出一连串的抗议,已经两天滴米未进了,但他要不到东西。穷人自己都吃不饱,哪会再给他,富人家,他连门口都接近不了。

 他眼看着戈辉、刘城等七人从眼前经过,走路的样子,好有气势啊!我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呢?嗯?他突然吓了一跳,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那几个人是官军,肯定不会要他,如果不是官军,就凭人家比官军还更像官军,就更不会要他了。

 “我这是想什么呢?”他自嘲了一句:“可是,我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我还怕什么呢?”

 “对”他突然站起来,仿佛做出了一个天大的决定:“想办法成为他们。”

 这个乞丐名叫季明威,上过几年私塾,因为旅顺大屠杀,他中断了学业,也家破人亡,成了流浪的乞丐,几年后,他成为禁卫军的参谋副长。

 宁远拦住一个行人,操着一口纯正的东北口音问道:“这位老哥,这个镇子叫啥名字?”

 “哟,您远地方来的吧,这是八角台镇,是这一带最大的镇子的。”这个行人很热情的回答。

 宁远也是东北的,但宁远也没听说过这个地方。于是又开口问道:“老哥,这里离辽阳奉天远不?”

 这位行人老哥又笑了:“看来你还真是打很远的地方来的,但听你口音不像外地人,这儿离辽阳、奉天、锦州、广宁都不远,差不多都是一天一天半两天的行程,就看你怎么去了。”

 “那这个八角台镇归谁管啊?”宁远又问。

 “这里归商会会长张紫云管理,镇子里的事情基本上他说了算。”那个行人回答。

 宁远点点头,然后又问:“那镇里的治安又有谁来管呢?”

 那个行人答道:“我们镇里有一个近百人的团练,首领叫张景惠,他负责镇上的治安。”

 宁远这回明白了,他说了声“谢谢老哥了。”然后和戈辉走开了。

 “小排长,怎么样,你觉得这个镇子如何?”宁远问戈辉。

 戈辉一边走一边低声说:“位置很好,我们可以把这里作为一个前进基地,可以随时从这里出发,打击来往于奉天和辽阳之间的俄军。”

 宁远也很认可的点点头:“问题是,我们无法就这样无缘无故的留下呀。”

 宁远的话,让戈辉陷入了沉思。两个人在镇子里走了一大圈,对这个镇子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算了,先回去再说。实在不行,我们找一个村子里住下也好,只要我们像在大柳树村那样对老百姓好,老百姓会容下我们的。”戈辉一边走一边对宁完说。

 两个人很快回到了集镇外的临时宿营地。炊事班已经把晚饭做好了,全休集合,三百三十三人站成了一个方队,一起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亮剑》《有个道理不用讲》,然后开始吃晚饭。

 这一切都被镇子里的人看在了眼里。这天下午来镇子里买东西的六个人和在镇子里走了一圈的两个人,都被如实的汇报给了八角台镇商会会长张紫云。

 张紫云找到了八角台自卫团的首领张景惠:“叙五(张景惠字),镇外来的那些人你看过了吗?”

 张景惠点点头:“会长,他们一到镇外,我的人就向我汇报了,不过他们只派6个人还买了粮食,还有两个只在街上走了一圈,连东西都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