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处理前朝旧时(第2页)

 在军队的支持下,监察官员顺利地完成了对这位县令的调查。原来,这位县令与当地的富商勾结,垄断了当地的商业,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的罪行被揭露后,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

 随着彻查行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被揪了出来。他们的罪行被一一公布于众,百姓们对新朝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然而,吕少曦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深知,要想彻底改变官场的风气,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

 于是,在彻查行动的同时,吕少曦召集了朝中的大臣,商讨制定新的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在太和殿内,大臣们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陛下,臣以为,官员的选拔应当以才学和品德为标准,废除前朝的科举舞弊之风,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能够进入官场。”一位大臣说道。

 “臣赞同。此外,还应当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官员的政绩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官员,予以升迁;对于表现不佳的官员,予以降职或撤职。”另一位大臣补充道。

 吕少曦认真地听取着大臣们的意见,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经过几天几夜的讨论,新的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终于制定出来。

 新的官员选拔制度规定,废除前朝的科举舞弊之风,实行公平公正的科举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时务策论等 重点在《人经》,旨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同时,还设立了举荐制度,允许地方官员和百姓举荐有才能的人,经过考核后,可进入官场任职。

 新的考核制度则规定,对官员的政绩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民生、治安、税收等方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于优秀的官员,予以升迁;对于良好的官员,予以奖励;对于合格的官员,继续留任;对于不合格的官员,予以降职或撤职。

 新制度颁布后,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百姓们纷纷称赞新皇的英明决策,他们看到了新朝的希望。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也纷纷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为新朝效力。

 在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个科举考试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齐聚京城。他们满怀憧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走进了考场。考场内,一片寂静,只有考生们奋笔疾书的声音。

 经过几天的考试,成绩终于公布。一位名叫陈宇的年轻考生,凭借着出色的才学和独到的见解,一举夺魁。他得知自己高中状元后,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终于有机会为国家效力了!”陈宇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随着新制度的实施,官场的风气逐渐得到了改善。官员们开始注重自己的政绩,努力为百姓办实事。而那些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在这个过程中,吕少曦始终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他每天都会听取监察官员和大臣们的汇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他还经常微服出巡,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一天,吕少曦带着几个侍卫,微服来到了京城的一个集市。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的生活在新朝的治理下,逐渐变得越来越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陛下,您看,这新朝的政策真是好啊,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了。”一位卖布的商人笑着对吕少曦说道。

 吕少曦微微点头,笑着问道:“那你觉得新朝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

 商人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这税收要是再少一点就好了,这样我们的利润就能更多一些。”

 吕少曦将商人的话记在了心里。回到皇宫后,他立刻召集了大臣们,商讨调整税收政策。经过一番讨论,决定适当降低商业税,以促进商业的发展。

 新的税收政策颁布后,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商业活动更加繁荣,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吕少曦的努力下,新朝逐渐走上了正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而吕少曦的名字,也深深地刻在了百姓们的心中,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救世主。

 在新朝蒸蒸日上、万象更新之际,前朝皇帝的命运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吕少曦的心头。这日,阳光透过宫殿的琉璃窗格,洒在太和殿的金砖之上,光影斑驳。吕少曦高坐龙椅,神色平静却难掩眸中的思索,他轻轻抬手,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诸位爱卿,今日朕欲与大家商讨一事。前朝皇帝仍囚于天牢,他的处置关乎新朝的稳定与民心所向,大家畅所欲言吧。”吕少曦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而有力。

 此言一出,原本安静的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丞相李逸率先站了出来,他身着绯色官袍,神色凝重,拱手说道:“陛下,依臣之见,前朝皇帝乃旧势力的象征,留着他恐成后患。上古时期有书记录如商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斩纣王以绝后患,天下归心。前朝皇帝在位时,百姓深受其苦,如今新朝初立,若不果断处置,恐有旧臣心怀不轨,借他之名煽动叛乱。不如将其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彰显陛下的威严与新朝革新除弊的决心。”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镇国大将军张猛也上前一步,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如钟:“丞相所言极是!陛下,末将征战多年,深知斩草务必除根的道理。前朝皇帝虽已被囚,但他的影响力仍在。那些前朝的残余势力,犹如潜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咬出新朝一口鲜血。只有将他处死,才能彻底斩断这些势力的念想,让新朝根基稳固。”

 然而,也有大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礼部尚书赵铭上前,他面容和善,举止儒雅,微微欠身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可贸然行事。前朝皇帝虽已失势,但毕竟曾为一国之君,若轻易斩杀,恐引起天下人议论,尤其是一些念旧的百姓,可能会对新朝心生不满。同样也是上古记录汉高祖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善待秦王子婴,赢得了民心。陛下仁慈宽厚,不如效仿高祖,将前朝皇帝流放偏远之地,派人严加看管。如此既能彰显陛下的仁德,又能避免激起民愤,岂不两全其美?”

 赵铭的话引发了另一派大臣的共鸣。一位年轻的谏议大夫也站出来附和:“陛下,臣赞同礼部尚书所言。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正需要以仁政收拢民心。流放前朝皇帝,可向天下表明陛下的宽容与大度,让百姓看到新朝的新气象,更有利于新朝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