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君贤有了点感悟(第2页)
“心火燃烧成雾气,那么反过来呢?”君贤的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想到了人体的修行之道,在传统的修行观念中,心火往往被视为一种炽热、向上的力量,它象征着激情、动力和精神的升华。而如今,这雾气的出现,让他不禁联想到,心火燃烧所产生的“雾气”,是否也能够像自然界中的水汽一样,有着某种逆向的转化呢?
“不对不对,心火就是火……”他轻轻地摇了摇头,否定了自己刚刚的想法。心火的本质是火,它具有火的特性,燃烧、炽热、向上,也就是浮躁,与水的温润、沉静、向下截然不同。但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君贤更加执着地想要探寻其中的关联。
“那么如果走的是肾呢?是不是就能成水?”气走心火是去除渣滓,然后再走肾水,是不是就有可能化成水 。君贤的眼睛突然一亮,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在人体的五行学说和修行理论中,肾属水,肾水被认为是人体生命之源,具有滋养、润泽、沉静的作用。如果心火能够与肾水相互作用,实现一种平衡与转化,那是否就意味着能够达到一种全新的修行境界呢?
他的心跳开始加速,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感涌上心头。这十几年的修行历程在他的脑海中快速闪过,那些曾经遇到的人和事、经历的困难与挫折、获得的感悟和成长,似乎都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潜在的联系点。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修行真谛,或许就隐藏在这看似简单的水火关系之中。
君贤站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双手不时地比划着,试图将脑海中的思绪整理得更加清晰。他回忆起《黄经》中的一些晦涩难懂的章节,那些曾经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语句,此刻却仿佛渐渐有了新的诠释。
“水者,阴之精也;火者,阳之华也。阴阳相济,水火交融,方为大道……”君贤轻声吟诵着《黄经》中的这段话,心中的感悟愈发深刻。他明白了,以往自己在修行过程中,过于注重心火的修炼,追求精神的超脱和力量的提升,却忽略了肾水的滋养和平衡。就如同自然界中,如果只有阳光的炽热照耀,而没有雨水的润泽,万物将难以生长;同样,如果人体只有心火的燃烧,而缺乏肾水的滋润,身体和精神都会陷入一种失衡的状态,修行也将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想到这里,君贤决定将自己的这一感悟与弟子们分享。他召集了所有的弟子,让他们围坐在院子里,然后将自己对雾气与水火关系的思考详细地讲解给他们听。弟子们起初听得有些懵懂,但随着君贤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他们的眼神中渐渐露出了恍然和兴奋的神色。
“师傅,那我们接下来该如何修炼呢?是不是要更加注重肾水的修炼?”一位弟子迫不及待地问道。
君贤微微点头,神色庄重地说道:“不错,从今日起,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不仅要继续锤炼心火,提升精神境界,更要注重肾水的滋养和培育。我们要学会在体内找到心火与肾水的平衡点,让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就如同这水壶中的水与雾气一般,实现一种自然而和谐的循环。”
接着,君贤开始传授弟子们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他教导弟子们通过冥想和呼吸法来调节体内的气息,引导心火下沉,肾水上升,气走心火再走肾水,就这样往复旋转,相互交融。在冥想过程中,弟子们要想象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小宇宙,心火如同太阳般散发着温暖而炽热的光芒,肾水则像月光下的湖泊,平静而深邃。通过呼吸的引导,让心火的热气缓缓下沉,融入肾水之中,同时感受肾水的清凉之气上升,润泽心火,从而达到一种水火既济的状态。
为了帮助弟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君贤还亲自示范了一些动作和姿势。他告诉弟子们,在修炼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自然,脊柱挺直,呼吸均匀而深沉。双手可以结印,以引导体内的气息流动。例如,左手掌心向上,置于下腹部,代表肾水;右手掌心向下,置于胸部上方,代表心火。在呼吸的过程中,想象着左手的肾水之气缓缓上升,右手的心火之气缓缓下降,两者在身体的中部相遇、交融,形成一个完整的能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