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好好生活(第2页)
老人使用铁凿和石钻进行钻孔和开槽工作。钻孔时,他用石钻不断地旋转研磨,同时添加一些细沙作为研磨剂,以加快钻孔速度。凹槽的制作同样需要耐心,要确保其深度和宽度合适,能够稳定地支撑上盘。
接着,要在上下盘的接触面雕刻出磨齿。磨齿的形状和排列影响着石磨的研磨效果。老人精心地雕刻出一道道斜向的磨齿,使上下盘的磨齿能够相互咬合。
石磨制作完成后,当需要研磨谷物时,将谷物从圆孔倒入,推动上盘转动。谷物在磨齿的作用下逐渐被碾碎,变成细腻的粉末,为部落成员提供了更易食用和消化的食物,提高了食物的加工效率。
在部落生活的逐步发展中,老人留意到了蜜蜂的价值,它们所产的蜂蜜既能作为甜美的食物,又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于是,老人决定带领智人们开展一项新的尝试——制作蜂箱。
老人首先带领智人们寻觅合适的材料。他们在森林中穿梭,寻找那些质地坚韧、纹理细密且轻便的木材,如桐木或杉木。这些木材不易变形和开裂,能够为蜜蜂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选定木材后,便开始砍伐并将其搬运回部落。
回到部落,制作蜂箱的工作正式开启。第一步是将木材切割成合适的板块。老人使用锯子,让木材按照设计的尺寸进行切割。每一块木板都需要精心打磨,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防止蜜蜂在进出蜂箱时受伤,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拼接。
蜂箱的主体结构设计至关重要。老人凭借着对蜜蜂习性的观察与理解,规划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蜂箱,内部空间既要足够容纳蜂群的繁衍与储蜜,又不能过大而导致蜜蜂难以维持巢内的温度与湿度。蜂箱的顶部设计成略微倾斜的样式,这样可以在雨天有效排水,避免雨水渗入蜂箱内部。在蜂箱的一侧,开设有一个供蜜蜂进出的小口,这个小口的大小经过仔细斟酌,既要方便蜜蜂进出,又要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其他大型昆虫或小动物的侵入。
在拼接木板时,老人和智人们使用粘性树胶作为粘合剂。他们将树胶均匀地涂抹在木板的拼接处,然后用木楔子加固,确保每一个接口都紧密牢固。为了增强蜂箱的稳定性,还在蜂箱的底部和四周加上了一些木条作为框架支撑。
蜂箱内部需要一些特殊的构造来满足蜜蜂筑巢的需求。老人在蜂箱内放置了一些平行的木框,这些木框就像是蜜蜂筑巢的“地基”,蜜蜂可以在木框上建造它们的蜂巢。木框之间的距离也经过了精心设计,以便蜜蜂在蜂巢之间自由穿梭,同时方便日后取蜜时不破坏蜂巢的整体结构。
当蜂箱的主体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些装饰和伪装工作。老人指挥智人们在蜂箱的外部涂抹上一层混有草木灰的泥浆,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密封蜂箱的缝隙,还能使蜂箱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然后,他们在蜂箱周围种植了一些蜜蜂喜爱的花朵,如油菜花、紫云英等,为蜜蜂提供丰富的花粉和花蜜来源。
蜂箱安置的位置也颇有讲究。老人选择了一个靠近水源但又不会被水淹的向阳之地,周围环境相对安静,避免了过多的人类活动干扰。在将蜂箱放置好后,老人在蜂箱内放置了一些带有蜂蜜香味的诱饵,吸引蜜蜂前来探索。
起初,蜜蜂们对这个新的蜂箱充满了警惕,只是在蜂箱周围徘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勇敢的蜜蜂率先进入蜂箱,发现里面环境适宜后,便开始召唤同伴。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蜜蜂入驻了这个新的家园。
老人和智人们密切关注着蜂箱内蜜蜂的活动。他们通过观察蜜蜂进出蜂箱的频率和状态,判断蜂群的健康状况。当需要取蜜时,他们会选择在白天蜜蜂外出采蜜较为频繁的时段进行。打开蜂箱时,动作格外轻柔,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些已经储满蜂蜜的木框,用特制的工具将蜂蜜从蜂巢中分离出来,尽量不伤害蜜蜂和它们的幼虫。取蜜完成后,及时将蜂箱整理好,放回原位,让蜜蜂继续安心地生活和劳作。
连续下了好几天大雨,该做一件避雨的衣服了。今天天气不错,可以准备制作蓑衣了,材料的选取是关键的第一步。老人带领着部落中的年轻人来到一片生长着棕榈树的林地。棕榈树的叶片宽大且坚韧,纤维丰富,是制作蓑衣的理想材料。他们小心地从树上割下那些已经成熟、色泽均匀的棕榈叶片,尽量避免损伤棕榈树的生长点,以保证其能够继续生长,为日后的制作提供持续的材料来源。割下的棕榈叶片被整齐地捆扎起来,带回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