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陶瓷的出现(第2页)
在老人的示范下,智人们纷纷跃跃欲试。他们坐在拉坯机前,虽然手法生疏,但那份认真和热情却溢于言表。有的智人在拉坯时用力过猛,导致陶土飞了出去;有的则因为脚踩的节奏不对,陶轮时快时慢,但他们并没有气馁,在老人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人们逐渐掌握了脚拨人力拉坯机的使用技巧,制作出的陶器也越来越精美。
在砖瓦坊里,摆放着一排排刚刚成型、干燥适度的陶坯,它们即将接受浸釉这一关键工序,从而实现从质朴土器到精美陶器的华丽转身。
智人先将精心调配好的釉料倒入一个宽敞且深度适宜的容器中。这釉料,是由多种矿物质原料按特定比例混合研磨,再经水的调和而成。
接着,智人双手稳稳地捧起一件陶坯,在浸入釉料之前,他会仔细检查陶坯表面是否有细小的裂缝或杂质颗粒,确保其平整光滑,因为任何瑕疵都可能影响釉料附着的均匀度与最终的烧制效果。确认无误后,智人缓缓地将陶坯垂直浸入釉料之中,动作轻缓而沉稳,像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洗礼。釉料如温柔的水波,逐渐包裹住陶坯的每一寸肌肤,从底部开始,沿着壁身向上蔓延,直至完全浸没。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仿佛凝固,唯有釉料与陶坯无声地交融。
为了保证釉层的厚度恰到好处,智人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手感,精确地控制着陶坯在釉料中的停留时间。既不能过短,以免釉层太薄而失去应有的光泽与保护作用;也不能过长,防止釉层过厚在烧制时出现流釉、开裂等问题。大约数秒至十几秒后,智人轻轻将陶坯从釉料中提起,此时的陶坯已被一层均匀的釉料所覆盖,宛如穿上了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在光线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然而,浸釉过程并未就此结束。刚取出的陶坯,底部会有多余的釉料积聚并自然垂落,形成釉滴。智人会迅速用一根细竹签或小刮刀,在陶坯底部轻轻刮去这些釉滴,使底部的釉层平整光滑,避免在烧制时与窑具粘连。处理完底部后,将浸釉后的陶坯放置在通风良好且干净的架子上进行晾干。在晾干过程中,釉料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釉层也会随之收缩并紧密地附着在陶坯表面。
经过浸釉和晾干的陶坯,已初步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它们还需经历高温烧制的考验,才能真正展现出釉料的色彩斑斓与质感丰富。当这些浸过釉的陶坯被送入熊熊燃烧的窑炉中,一场奇妙的蜕变即将发生。在高温的作用下,釉料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融合、结晶、变色,最终在陶坯表面形成一层坚硬的釉面
当上好釉的陶坯被小心地送入窑洞,一场奇幻的旅程就此开启。窑洞内,幽暗中透着神秘,仿佛是一个孕育新生的魔法空间。
陶坯们有序地排列在窑架之上,彼此间隔适中,确保火焰与热气能够均匀地环绕它们。随着窑门被砌起,柴火被郑重地投入火膛之中,瞬间,火苗蹿动,肆意地舔舐着窑壁,窑内的温度开始稳步攀升。起初,只是微微的温热,釉料中的水分率先被缓缓蒸发,化作袅袅水汽,从窑顶的通风口逸出,这是陶坯在烧制前的初步适应与准备。
随着火势渐旺,温度急剧上升。在大约 500 摄氏度时,陶坯内部残留的有机物开始燃烧分解,一些微小的杂质也在高温下化为乌有。此时的陶坯,正经历着一场内部的净化与重塑,逐渐变得更加纯粹而坚实。
当温度跨越 800 摄氏度的门槛,釉料中的各种矿物质开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原本分散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铜等,在高温的驱使下,相互融合、交织,形成了新的化合物。原本透明无色的釉层,渐渐泛起了微妙的色泽变化,或是淡淡的乳白,或是若有若无的浅蓝,犹如破晓时分天边泛起的第一缕曙光,预示着一场绚丽多彩的视觉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随着温度持续升高至 1000 摄氏度以上,窑内已是一片炽热的火海。釉料中的晶体结构开始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更加致密、稳定的网络。一些金属离子在高温下发生价态变化,释放出独特的色彩。铜离子可能会让釉面呈现出迷人的翠绿色,钴离子则赋予其深邃的蓝色,而铁离子或许会带来温暖的红棕色或深沉的黑色。这些色彩相互交织、晕染,在陶坯表面肆意流淌、融合,仿佛是一位无形的画家在尽情挥洒着灵感,创作出独一无二、美轮美奂的釉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