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打造农具(第3页)

 制作开启,先依设计尺寸搭建框架,榫卯拼接严丝合缝。踏板安装于特定位置,经调试确保踩踏顺畅。滚筒与转轴牢固组合,轴承嵌入精准无误,齿轮啮合恰到好处。再添收集谷粒的漏斗与盛器。用兽皮将储藏处三面防护栏起来 免得稻谷到处飞。

 制作扁担,需精选修长笔直、质地坚韧的老竹。伐竹后,削去枝叶,依合适长度截断。将竹子两头用火烤炙,借热力缓缓弯曲,拗出扁担的弧度,再细细打磨表面,直至光滑无刺。为防磨损,两端常嵌入耐磨木块并加固。

 竹篮的制作亦不简单。先把竹子劈成宽窄均匀的竹篾,篾片要薄厚适度。以细密竹篾打底,交错编织成篮底,再围绕篮底一圈圈编织篮身,篾条穿梭交织,手法巧妙。根据用途,可编出不同形状与大小的竹篮,提手处会用更粗竹篾加固,或缠绕藤条增加舒适度与牢度。

 制作筢子,材料是竹子。先精心挑选一根粗细适中、韧性良好的长竹杆,将其一端削平,作为筢子的把柄。随后,再竹皮来制作筢齿。把竹皮切割成若干细长的齿状竹条,经过火烤 塞到砖缝压弯竹条成爪,以便能更好地抓取柴草等物,而不影响谷物的晾晒

 在竹杆的选定位置,均匀地钻出一排小孔,孔的大小要能恰好插入筢齿。接着,把削好的筢齿逐一插入孔中,再用细麻绳穿过孔眼与筢齿,将它们紧紧地捆绑固定在一起,确保筢齿排列整齐且牢固。为使筢子更加耐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推拨:稻谷归拢的巧具

 在稻谷晾晒场上,推拨是农户们手中的得力工具。

 制作推拨,先寻一根粗细合宜、约齐肩高的木棍,再锯一块木板在木板正上方开个口子,将木棍的一端装进木板口打入木销使木板跟木棍连接更牢固,木板接地两脚削圆,如此能更贴合地面,利于推动稻谷。在木板下面, 每隔一段距离便钉入一枚短小的方形木块,木块的表面粗糙,可增加与稻谷的摩擦力,使推拨时能更高效地带动稻谷移动。木棍的另一端,用麻绳紧密缠绕出一个便于握持的把手,防止手心出汗打滑。

 使用时,智人双手握住把手,将扁平带木块的一端置于稻谷之上。向前推动,稻谷便在推拨的作用下均匀地摊开,沐浴阳光;往回拉动,又能轻巧地将稻谷收拢成堆,以便用簸箕装进竹篮。簸箕和筛子,呵呵不讲。

 风簸主体呈梯形,多由厚实木板拼接而成,上宽下窄,底部安置四条稳固的木腿。其内部构造精妙,靠近顶端有一漏斗状入口,收割后的谷物由此倒入。入口下方是一块可调节角度的斜板,谷物顺着斜板滑落。风簸一侧装有大型风扇,由手摇传动装置驱动。

 制作砻需精选材料,多采用质地坚硬且具一定韧性的木材。先打造上下两个圆形砻盘,上盘稍小,下盘略大。上盘中心安一木轴,可使上盘转动于下盘之上。

 在砻盘制作中,于盘面刻出辐射状的齿槽,齿槽需深浅均匀、排列有序。上盘齿槽与下盘齿槽相互交错,形成磨搓稻谷的“机关”。为使砻体坚固,上下盘周边用竹篾紧紧箍住。

 安装时,将上盘木轴置于下盘的轴套中,保障转动灵活。操作时,人力推动上盘旋转,稻谷从上方漏斗状入口落入两盘间,在齿槽的研磨作用下,谷壳渐渐脱落,糙米糠皮便从砻盘边缘的出口滑出,然后收集起来。再倒进风簸上面的的斗里,接着转动风扇,谷物倒入入口,随着斜板下滑。此时,风扇快速转动,产生强风。比重较轻的糠皮、灰尘被风吹起,飘向风簸较远一端的出口,落入专门收集的容器;而饱满沉重的谷粒则因重力作用,直直落下,通过风簸底部的出谷口收集起来,然后再经过风簸筛出稻壳可以收集起来点火用。剩下来的大米,用竹篮装用,用扁担,担去倒进大陶缸用木板盖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