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开智(二)(第2页)
在那片未经开垦的荒野之畔,老人决心将开荒造田之法传授给智人。他站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土地前,手中紧握着一把简陋的石锄,这是他精心打磨而成的工具。
老人率先挥起石锄,奋力刨进土里,翻起层层泥土,向猿人们展示如何松动坚硬的土地。他边劳作边讲解,告知智人这样能让土地更适宜植物生长。接着,他又拾起地上的石块,将大块的土坷垃敲碎,使土地变得平整。
随后,老人带领智人们走到湖边,并开始指挥智人用手中的石斧石锄石片等工具挖一条水沟,把水引到新开垦的田地之中,让土地得到润泽。
而后,老人从他在动物身上扒下的皮缝成一个袋子中取出一些谷种,撒播在田地里。他告诉智人,这些种子将会在土地里生根发芽,长成他们可以食用的粮食。为了让智人记住这一过程,老人让他们重复自己的动作,尽管智人们的动作起初极为笨拙,但在老人的耐心指导下,也逐渐掌握了开荒造田的基本技巧。在老人的引领下,智人们开启了从狩猎采集向农耕文明过渡的重要篇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大地回春,老人引领智人们走向荒野,开荒种地。他挥舞着自制的锄头,用力翻松土地,播下珍贵的种子,又引水灌溉。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让智人们惊叹不已。
闲暇时光,老人坐在树荫下,干枯的藤蔓与树枝在他手中穿梭交织。他一边编织,一边指导智人们如何让草鞋更合脚、篮子更坚固、簸箕与筛子更实用。智人们手指笨拙地学着,渐渐也能编出有模有样的物件。
老人还挖掘黏土,制成各种形状的坯子,教智人们烧制瓦罐。熊熊烈火中,瓦罐逐渐成型,为储存食物与水提供了便利。
而在每一个清晨,空地里老人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一个个字符,教智人们识字。从简单的日月山川,到表示动植物的字体,智人们跟着老人的声音,努力念诵着,在知识的海洋里慢慢启航,一步一步地向着文明迈进。
在老人的教导下,智人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生产生活方面,智人们从单纯依赖狩猎和采集转变为开展农耕生产。他们学会了开荒造田,种植粮食作物,这使得食物来源逐渐稳定,不再完全受季节和猎物数量波动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居住模式的改变,他们开始在田地附近定居,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村落雏形,减少了因追逐猎物而不断迁徙的奔波。
工具制作技术大幅提升,从简单粗糙的打制石器发展到能够制作更为精细的石斧、石锄等农耕工具,以及编织草鞋、篮子、簸箕、筛子等生活用品,甚至还掌握了烧制瓦罐的技艺。这些工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品质,例如瓦罐可用于储存粮食和水,延长了食物的保存时间。
在文化认知领域,智人们开始识字,这为他们传承知识、记录信息创造了条件。他们对自然现象和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本能的感知,而是能够通过文字和语言进行交流、学习与传承。老人传授的文字练成句子、讲解地理知识,让他们对所处的环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如依据星辰辨别方向、根据地理特征寻找水源等。
今天老人要教智人制作弓箭 ,召集智人们,老人微微弯下腰,在身旁那一堆早已准备妥当的材料里,仔细地挑选出一根修长、笔直且蕴含着恰到好处弹性的树枝。他高高举起这根树枝,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上面,形成斑驳的光影。老人嘴里发出声音,此刻都被老人的声音所吸引,纷纷围拢过来。他们那毛茸茸的大手,带着几分好奇与敬畏,轻轻触碰着树枝,粗糙的指尖感受着树枝独特的纹理与弹性,眼神里满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
老人缓缓席地而坐,将树枝的一端稳稳地抵在地上,随后从腰间抽出一把历经岁月打磨、刃口依旧锋利的石刀。他的神情专注而严肃,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只见他手法娴熟,动作流畅,石刀在树枝上轻轻划过,木屑如同雪花般纷纷飘落。他小心翼翼地削去那些多余的枝丫和微小的凸起,每一刀都蕴含着对力量与精准的把握。智人们围坐成一圈,蹲在老人身旁,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盯着老人手中的动作,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要把老人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烙印在脑海之中。他们的呼吸似乎都变得轻柔而缓慢,生怕惊扰到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