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 集:真假之辩
《清明上河图之真假风云》
在汴京这座繁华的都城,近来因为寻找《清明上河图》的行动,整个城市仿佛被卷入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风暴之中。大街小巷,茶肆酒楼,人们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那幅神秘且极具魅力的传世画作。而李老夫子所住的幽静宅院,也从往日的清净,变得门庭若市,喧闹非常。
李老夫子本是个喜爱在宅院里静心钻研画艺、品鉴古画的人,可如今每日都有人携着画卷,满脸期待又带着几分急切地登门拜访,盼着他能慧眼识珠,断定手中的画是否就是那众人梦寐以求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李老夫子起初还能耐着性子,可日子一长,着实不堪其扰,可他又明白,自己在这汴京画界的威望,让他肩负着不容推脱的责任,所以面对每一幅送来的画,都不敢随意给出结论。
这日,阳光透过庭院里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一位身着锦缎华服,周身透着富贵之气的富商,在几个仆从的簇拥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幅画卷踏入了李老夫子的宅院。那富商满脸堆笑,眼神中却难掩急切与期待,见到李老夫子后,赶忙行礼说道:“李老夫子,久仰大名啊,今日我特地带了这幅寻觅许久得来的宝贝,据说这便是那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原作,还望夫子您帮忙给掌掌眼呐。”
李老夫子听闻,微微皱眉,却也不好推辞,便让富商将画卷置于案几之上,缓缓展开。只见那画卷刚一铺开,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纸张泛着岁月沉淀的微黄,颜料的色泽也透着陈旧之感,从这些表象来看,确实极像是北宋时期的作品。李老夫子的目光变得专注起来,他一寸一寸地审视着画卷上的内容,手指轻轻摩挲着纸张,似是想要通过触感感受它的年代。
可看着看着,李老夫子的眉头却越皱越紧,他发现画卷中的一些细节与自己心中所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有了出入。比如那汴河上的一座桥,原本画作中桥上行人的姿态、服饰有着独特的韵味,可眼前这幅画里,虽乍一看相似,却少了几分生动自然;再看街边的店铺招牌,字体的写法和布局也和记忆中的真品有细微差别。李老夫子心中犯起了嘀咕,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时之间,宅院里安静得只剩下众人的呼吸声。
就在李老夫子犹豫不决之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和年轻人们的交谈声。原来是陈宇等一群年轻画师听闻了有富商携《清明上河图》原作来此鉴定的消息,按捺不住好奇,结伴赶了过来。陈宇一进屋子,目光便被案几上的画卷吸引住了,他赶忙凑上前去,仔细端详起来。
其他年轻画师们也围在周围,眼中满是惊叹与好奇,毕竟《清明上河图》对他们来说,那可是如同神作一般的存在,如今有机会见到可能是原作的画,怎能不激动。陈宇看着看着,心中也渐渐升起了疑惑,他转头看向李老夫子,说道:“夫子,这幅画虽然乍一看很像原作,可我越看越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呀,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似的。”李老夫子听了,缓缓点头,说道:“我也是这般想法,只是这《清明上河图》历经这么多年的沧桑变迁,也许有些地方确实会因为岁月侵蚀、辗转流传而有所磨损或改变,所以我实在不敢轻易下结论呐。”
众人听了,都觉得有理,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李老夫子思索片刻后,觉得此事干系重大,仅凭自己一人的判断太过单薄,便决定邀请几位在汴京同样精通画艺、对古画品鉴颇有心得的老友前来一同鉴定。他当即差人去给几位老友送了口信,邀请他们尽快前来。
不多时,几位老友陆续赶到,众人先是一番寒暄,随后便围坐在案几旁,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那幅画卷上。他们有的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颜料的质地和晕染情况;有的则轻声讨论着画面上人物、建筑的比例和形态;还有的翻看着以往记录《清明上河图》细节的典籍,一一对照着。整个宅院的气氛变得凝重而严肃,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经过一番漫长且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几位老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由李老夫子开口说道:“诸位,经过咱们这一番查看,我等认为这幅画卷虽说确实是一幅北宋时期的古画,从它的用料、画风等方面能看出有着不凡的底蕴,可遗憾的是,它并非《清明上河图》的原作,而是一幅技艺高超的摹本啊。”其他几位老者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这个结论。
那富商原本还满心期待,听到这话,顿时脸色变得煞白,眼中的光彩瞬间黯淡下去,他张了张嘴,似乎还想争辩几句,可看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那笃定的神情,又把话咽了回去,只得灰溜溜地带着仆从和那幅画离开了。
李老夫子等人看着富商离去的背影,心中也是一阵感慨,本以为此事就此画上句号,可没想到,这不过是个开端罢了。
没过几日,汴京的市面上又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原来又有一幅声称是《清明上河图》原作的画卷出现了。这一回,消息传得更快更广,不仅是画界人士,就连那些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甚至是江湖上的一些势力都纷纷关注起来。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着这幅新出现的画,有人说这次肯定是真的,有人则嗤之以鼻,觉得又是一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