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 集颠沛流离

城破之殇

 汴京,那曾经车水马龙、繁华如梦的都城,在金兵如潮水般的猛烈攻势下,终究还是沦陷了。昔日高耸的城墙如今满是战火的痕迹,城门被撞得破碎不堪,城内四处是浓烟滚滚,哭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这座城市绝望的哀号。

 北宋王朝就此覆灭,皇帝带着一众亲信大臣,仓皇地向南方逃窜,百姓们也如惊弓之鸟,拖家带口地往各个方向奔逃,只求能在这乱世中寻得一丝生机。而张择端,这位见证了汴京辉煌与隐忧的画师,此刻也正拉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女,混在逃难的人群之中,心中满是悲戚与茫然。

 那幅凝聚了他无数心血,承载着汴京万千气象的《清明上河图》,在战乱中不知去向,就像这座城市失去的安宁与繁荣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张择端一边护着家人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前行,一边忍不住频频回望那已陷入战火的汴京,眼中噙满了泪水,他深知,自己生活的那个美好的时代,已然一去不复返了。

 流亡之路

 他们随着人流一路向西,沿途尽是破败的村庄和流离失所的百姓。曾经肥沃的田野如今荒芜一片,庄稼被践踏得不成样子,农舍也大多被烧毁,只剩下残垣断壁冒着缕缕青烟。

 张择端一家走走停停,干粮很快就所剩无几。孩子们饿得直哭,妻子也一脸疲惫和忧虑,可张择端知道,此刻绝不能停下脚步,因为金兵在四处烧杀抢掠,一旦被追上,后果不堪设想。

 有一次,他们路过一个小镇,本想进去寻些吃食和水,可刚到镇口,就看到金兵正在里面肆虐。金兵们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手中的长刀,见人就砍,见东西就抢,百姓们四处奔逃,却又无处可躲。张择端赶忙拉着家人躲进了镇外的一片树林里,捂着孩子们的嘴,生怕他们发出一点声响引来金兵。

 看着眼前这惨绝人寰的一幕,张择端的双手紧紧握拳,指甲都嵌进了肉里,心中对金兵的愤恨愈发强烈。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回《清明上河图》,那不仅是自己的心血之作,更是汴京曾经辉煌的见证,绝不能让它就这样落入金兵之手,被埋没在这乱世之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风餐露宿,饱受风霜之苦。有时候遇到好心的人家,还能借宿一晚,讨些吃食,可更多的时候,只能在野外找个隐蔽的地方凑合着过夜。张择端的妻子身子本就柔弱,在这颠沛流离中渐渐染上了风寒,身体愈发虚弱,可一路上也找不到合适的郎中诊治,张择端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一边照顾着妻子,一边继续赶路。

 听闻画踪

 就这样,在流亡的岁月里,张择端始终没有放弃打听《清明上河图》的下落。他每到一处,只要遇到文人墨客、过往客商或是当地的百姓,都会上前询问是否有见过那幅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辗转流离,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张择端从一位曾在金兵营地中做过杂役的老者口中得知了《清明上河图》的消息。老者告诉他,曾听闻有一位金兵将领对书画颇为喜爱,在攻破汴京后,大肆搜刮城中的珍贵字画,而那幅《清明上河图》好像就被他收入囊中,如今应该还在他的营帐之中。

 张择端听闻这个消息,心中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终于有了画的下落,紧张的是那可是金兵的营地,戒备森严,想要夺回画,无疑是九死一生。但他望着病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想到那幅承载着家国记忆的画作,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要去试一试。

 潜入计划

 张择端开始四处打听那位金兵将领营帐的位置以及营地的布局。他从一些曾与金兵有过接触的百姓口中了解到,那营地位于一座山谷之中,四周设有高高的栅栏,门口有重兵把守,日夜巡逻不停。而那位将领的营帐在营地的中心位置,周围还有不少亲兵护卫。

 为了能顺利潜入,张择端可谓是绞尽了脑汁。他先是乔装成了一位卖字画的商人,收集了一些平日里自己临摹的画作,又从路边捡了些破旧的纸张,伪装成是从各地搜罗来的字画,准备以此为借口混进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