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影响深远(第2页)
在城南的一个画坊中,年轻的画师小李正全神贯注地对着一幅刚起了初稿的画进行添补。他的桌上摆放着一本自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副本,虽只是副本,却也被他翻看得有些破旧了。小李先是用极细的毛笔勾勒出街道上房屋的轮廓,那线条虽没有张择端那般流畅自然,却也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接着开始描绘屋前的人物,一个孩童正拿着一串糖葫芦,脸上满是甜蜜的笑容,他仔细地刻画着孩童的表情,回想着自己在街上看到的那些孩子的模样。画坊的老板路过,看了看小李的画,笑着说:“你这画啊,有几分那《清明上河图》的影子了,不过还得多练练,那神韵可得慢慢琢磨。”小李听了,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却又更加坚定了要把这风格学好的决心。
而在汴京的学府之中,《清明上河图》也成为了学子们课余谈论的热门话题。一群学子围坐在学堂的角落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对这幅画的见解。
“我觉得这画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汴京的繁华,更是通过这繁华展现出了我大宋的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啊。”一位面容清秀的学子说道。
“没错,从那画上各行各业的人都能看出,咱们汴京的商业是多么发达,这背后可都是朝廷治理有方啊。”另一位学子紧接着说道。
老师们也开始将《清明上河图》引入到教学之中,让学子们通过欣赏这幅画,去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商业发展以及民俗风情。在文学课上,先生会让学子们根据《清明上河图》上的场景进行诗词创作,于是便有了许多描绘汴京市井生活、赞颂太平盛世的优美诗篇诞生;在绘画课上,更是直接以《清明上河图》为范本,教导学子们如何布局画面,如何让人物和景物相得益彰,如何用笔墨展现出生活的韵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模仿《清明上河图》风格的作品越来越多,这些作品不仅在汴京城内流传,还渐渐传播到了北宋的其他城市。在洛阳,一位富商偶然间得到了一幅仿作,视若珍宝,邀请了当地的文人雅士们到家中一同观赏。众人看着那画上的汴京景象,虽未亲身去过汴京,却也仿佛能透过这幅画感受到那座城市的热闹与繁华,对北宋的都城充满了向往之情。
在杭州,一些画师看到了从汴京传来的仿作后,大受启发,结合当地的水乡特色,创作出了具有杭州韵味却又带着《清明上河图》风格的作品,画中展现的是杭州的运河之上船只往来,两岸的店铺和民居错落有致,百姓们在河边洗衣、聊天,展现出了别样的江南风情,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种绘画风格的包容性和可塑性。
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清明上河图》虽然大多只能听闻,极少有机会亲眼目睹真迹,但那些流传开来的仿作也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街头巷尾,百姓们在茶余饭后也会谈论着画上所呈现的那些有趣的场景,比如那虹桥上的拥挤,有人猜测当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趣事,引得那么多人都聚在桥上;又比如那集市上的杂耍艺人,百姓们想象着当时周围围观看热闹的人们是怎样的欢呼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