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方醒的深意(第2页)

 

旧楼的改造,其实不需要太多钱,只是稍微粉刷、装修一下,将原本的教室改造成图书室等,难度不大。

 

村民们,每家每户凑个三两百元,村委再补上一点,应该就差不多了。

 

“没问题的,放心吧!两个月很充足。无非就是一栋三层高的楼房而已,快一点的话,一周就能完成一层。只要资金充裕,不拖后腿,建设进度是很快的。”

 

“是呀!就像我们修路,不也是一周内就能搞定吗”

 

“这次,又是方醒出钱,我们是不是要做点什么新的教学楼,以他的名字命名怎么样我看其他学校也是这么干的。”一个稍微年轻的村干部提议。

 

他记得,自己读高中的时候,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实验楼等,都是有钱的华侨捐建的,所以大楼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比如什么刘军教学楼、何伟实验楼等等。

 

这个建议,其实也有老师提出。

 

但老校长咨询了方醒的想法,尊重他的意见。

 

方醒对这种荣誉,并不是很看重,转手就给了自己去世的爷爷。

老校长笑道:“教学楼以他爷爷的名讳命名。”

 

村长感叹一声:“这孩子,挺孝顺的,修路也是为老方造功德。”

 

说起老方,大家又是一阵沉默,村子以前差不多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很穷。能有今天,和方家是脱不了关系的。

 

方醒的爷爷实际年龄还没有老校长、村长他们大,却先一步走了。

 

而方醒的父母,在方醒很小的时候就出了事故。说起来,方醒还挺可怜的,但人家依旧不忘照顾村民,努力造福乡邻。

 

也正是这样,大家对给方醒的爷爷建功德碑没有丝毫抵触,反而很积极。

 

老校长想了想,又说道:“我看他修建私人博物馆,可不仅仅是为了保管那些传家宝,应该是有深意的。”

 

“有什么深意”其他人一愣。

 

“你们想想,他回家乡后都干了什么”老校长提示。

 

大家认真想,方醒回家乡这一年多,劝大家从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改成多样性,比如发展水果种植等,还帮忙联络了外面的收购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