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帮帮忙嘛(第3页)
“嗯。”范小胖点头。
“那我就不能发表看法,否则只会起反效果。”
“那你说怎么办”
“算了,你不用管了,我来处理吧。”
“谢谢。”
“谢谢就不必了,大家都是江湖儿女,要学会以身相许”
这种事,其实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尽量引导舆论。
热点是掩盖不了的,只能用另一个热点去转移。
那就只能对不起华谊了。
很快,网络媒体开始报道,宣布《集结号》已经在东北开机。
然后传统纸媒迅速跟进。
冯小钢一脸懵逼,他特意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怎么还是被爆出来了。
华谊无奈之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承认此事。
冯导没有出席,《夜宴》失败,他正憋着一股劲呢,想要证明自己。
只不过接着舆论把冯小钢吹在了风口浪尖上。
新电影,冯小钢依旧选择了严肃题材,屏蔽了自己最擅长的喜剧片,外界一致不看好。
【冯小钢江郎才尽,《赛车》之后再也不敢碰喜剧片】
【又一次错误的选择,冯导的新电影依旧不是喜剧题材】
谩骂的人不少,唱衰他的人更多。
小钢炮得意的那几年着实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呢。
其中叫的最欢的就是叶京,两人积怨已久,为此他甚至在自己的导演作品《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专门安排了一个角色奚落对方。
今年刚好开播。
一开始,因为小钢炮如日中天,这部剧还没什么人关注。
《赛车》之后,因为‘骂观众’事件,小钢炮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又因为《赛车》破两亿,宁昊成为国内喜剧导演无冕之王,冯小钢彻底沦为笑柄。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反而火了。
连带着里面的冯裤子一角也火了。
别人都在唱衰《集结号》,但张辰却知道这部戏的票房其实还不错,吊打了《投名状》,是小钢炮很得意的一部作品。
张国利也提过这部戏。
《集结号》是翻拍的小说,原著叫《官司》。
《官司》其实也不是原型,原型是《东方时空》的一个故事,叫《为了那声军号》。
作家杨金远恰巧看了那期节目,然后颇有感触,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写成了小说,小说就叫《官司》。
然后张国利看到了小说,他觉得不错,推荐给了冯小钢。
当时这部戏是太合民众的电影项目之一,想要拿它为太合民众打响头一炮的。
谁知道后来两人因为理念不同,公司分家,《集结号》因为是电影项目,很自然的被分给了冯小钢。
张辰也考虑过要不要截胡《集结号》,但反复考虑之后还是放弃了。
因为这部戏的争议点太多了。
原著里,被安排殿后任务的原本不是谷子地所在的连队,之所以他能够殿后是自己争取的。
在我们的队伍中,这种有危险的任务大家都是抢着上的。
但冯小钢为了制造矛盾点,将这块给改了,变成强行摊派。
不止这点,电影对于原著的很多改变都很差劲。
比如小说里,殿后任务是有明确底线的,就是‘坚持到天黑’。
然后到了电影里就变成了‘集结号是唯一的撤退指令,没有听到集结号,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不能撤退’……
而在最初的故事里,撤退条件其实是两个,‘坚持到天黑’或者‘听到集结号’……
满足任何一个就可以撤退。
这一通魔改就很扯了。
属于强行制造矛盾,而且有抹黑的嫌疑。
最大的魔改在主题方面。
原著的主题是‘复命’。
即完成阻击任务后找不到部队,需要证明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
这才是谷子地的心结。
电影将矛盾升级为“欺骗”,设定团长故意未吹响集结号,导致九连全员牺牲,谷子地的执念变为为战友正名,并质疑上级的决策。
冲突性的确变强了,但看的人憋屈。
说白了,冯就是不相信以前的人为了信仰,为了一些现在人理解不了的东西可以去付出生命。
他理解不了,然后就自己一通乱想,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曲解那时代人的动机。
等《集结号》整部电影看下来,你会质疑那场战争的正确性。
可那是解放战争啊,这有什么好质疑的。
其实,冯并不是个例。
不知道是不是和西方学的,那段时间,社会上特别流行反思和质疑
反思,就是反思事情的本质是不是如我们了解的那样
比如抗日战争,所有华夏人都觉得我们是在抗日。
偏偏就有人要用日本人的视角拍一遍,在日本人的眼里,那场战争是什么样的。
在他们看来,这叫辩证。
质疑,则是质疑很多事情的真实性。
比如,人民解放军是不是真的那么勇猛
比如,是不是真的为了信仰可以牺牲
这种思潮在当时叫解构过去
其实就是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更不相信有人会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
《集结号》有各种各样的点,但他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捧红了张涵予。
张涵予是个好演员。
这点张辰看《天下无贼》的时候就知道了。
其实《天下无贼》里警察的角色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张涵予演的就是让人印象深刻。
那种笃定的语气,让人每每想起《天下无贼》都能想到他。
主演阵容里,张涵予的排名绝对是最靠后的,但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现,他演的比刘奶茶好。
奶茶那是什么玩意,一个吃烤鸭的场景被吹成神
哪里神了
说起来,张涵予能发迹还要感谢王景。
王景在华谊的那段期间,华谊的好演员太多了。
如果王景不走,《集结号》男主的位置绝轮不到张涵予,胡君,夏宇,哪个都比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