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罪人伏法
船队继续南下,这日来到徐州地界。天色将晚,忽见岸边一队官兵押着十余名披枷带锁的犯人前行。那些犯人个个面黄肌瘦,有老有少,最小的不过十来岁年纪。
施公命人询问,回报说是"谋反逆贼",要押往省城问斩。
施公觉得蹊跷,便召来为首的军官问话。那军官见是钦差,不敢隐瞒:"回大人,这些是白莲教余孽,在萧县聚众谋反,被知县老爷带兵剿灭。"
犯人中有个白发老者高喊:"冤枉啊!我们只是饥民,去县衙求粮,怎就成了反贼?"
施公细问之下,得知萧县去年遭灾,知县不但不赈济,反而加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数百饥民去县衙请愿,却被诬为"白莲教聚众谋反",当场格杀数十,擒获这些"首恶"。
听闻此情,施公怒发冲冠:"岂有此理!草菅人命,天理难容!"当即下令改道萧县,要彻查此事。
黄天霸见施公面色铁青,劝道:"大人,此事牵涉地方官,是否先奏明朝廷?"
施公断然道:"民生疾苦,刻不容缓。若等公文往返,这些无辜百姓早已人头落地!本官既为钦差,就当为民请命!"
船头转向,朝着萧县驶去。夕阳如血,照在施公坚毅的面庞上,映出一片赤诚丹心......
船抵萧县码头时,已是次日晌午。本该热闹的码头却冷冷清清,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缩在墙角,见官船靠岸,眼中闪过惊恐之色,纷纷躲藏。
施公看在眼里,眉头深锁。他换上便服,只带黄天霸与关小西二人上岸查探。县城街道萧条,店铺大半关门,墙上还残留着斑斑血迹。
三人走进一家尚在营业的茶肆。掌柜见有客到,慌忙迎上,待看清是生面孔,又警惕起来:"三位客官是..."
黄天霸放下一块碎银:"路过商人,讨碗茶喝。"
热茶上桌,施公似不经意地问道:"掌柜的,县城怎如此冷清?"
掌柜四下张望,压低声音:"客官有所不知,上月饥民闹事,县太爷派兵镇压,杀了不少人。如今风声鹤唳,谁敢出门?"
"我等途中见官兵押解犯人,说是白莲教?"
掌柜面色陡变,连连摆手:"客官慎言!这话传出去要杀头的!那些都是...都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道,"茶凉了,小的给客官换一壶。"
正说话间,街上一阵骚动。只见一队差役押着个披头散发的妇人走过,那妇人怀中还抱着个啼哭的婴儿。
"冤枉啊!我家男人不是反贼..."妇人哭喊着,却被差役一脚踢倒。
施公拍案而起,黄天霸急忙按住他手臂,低声道:"大人,小不忍则乱大谋。"
施公强压怒火,问掌柜:"这是怎么回事?"
掌柜泪流满面:"作孽啊!那是张秀才的娘子。张秀才只因写了首讽喻诗,就被指为白莲教,昨日刚死在牢里..."
离了茶肆,施公立即命人持钦差节钺前往县衙。萧县知县吴良德闻讯,慌忙率众迎接。这吴知县四十出头,肥头大耳,一身官服绷得紧紧的,活像个裹了锦缎的皮球。
"下官参见钦差大人!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恕罪恕罪!"吴知县跪在地上,额头抵着青石板,活像只摇尾乞怜的哈巴狗。
施公冷冷道:"吴知县,本官途经贵县,见官兵押解犯人,说是白莲教谋反?"
吴知县眼珠一转:"回大人,正是。这些刁民借饥荒之名聚众造反,幸得下官及时镇压,才未酿成大祸。"
"可有实证?"
"有!有!"吴知县忙命人取来一堆"罪证"——几本破烂经书、几把锈迹斑斑的刀剑,还有一面皱巴巴的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