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弟皮卡丘梦蝶

第272章 秦国不是秦王的秦国,是贵族的秦国,天子门生

 第272章 秦国不是秦王的秦国,是贵族的秦国,天子门生

 姬夭夭一语落。

 嬴成蟜嗑开瓜子皮,迟迟没有吃掉瓜子仁,就保持着送瓜子入口的动作僵在那里。

 一直以来,他都很矛盾,拧巴。

 若不是阿房身死激了他一把,少年现在还在王、相之间摇摆不定。

 而在一怒赴雍闯相宅,确立入场。

 随后知道阿房乃是亡在兄长手上,不是师长丧心病狂后。

 少年虽下决心为兄长奔波游走,却一直未尽全力。

 少年拜访的将门不能决定朝堂走向,除非相、王开战。与其说少年是在帮兄长争权,不如说少年是在为兄长上最后一道保险——防止兵变。

 及至最近找赵大树拉投资,少年也只是不想兄长被师长压的太死——从本心来讲,他并不想让兄长雄起。

 吕不韦的政治主张,和嬴成蟜的政治主张高度重合——顺民心民意,开秦国新天。

 秦王政的政治主张,则是《商君书》中的驭民五术——壹民术,弱民术,疲民术,辱民术,贫民术。

 这是平民阶级和贵族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凡兄长不是秦始皇,嬴成蟜早就……拥立师长上位了。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嬴成蟜优于他人者,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是领先了两千年的眼光。

 这使得他可以从未来万千道路中精准选到最正确的那一条。

 但他可以指引方向,却无法披荆斩棘,千古一帝真不是我上我也行。

 《三国演义》一类历史小说为了剧情精彩,侧重于谋士谋战,武将武战,使得世人大多看轻主公一类的领导者,认为领导者没什么用。

 譬如刘备除了哭就是哭,凡事都是问计诸葛亮。

 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领导者的职责就是用人、决策、执行。

 刘备拜诸葛亮为丞相,用诸葛亮之计三分天下,这就是刘备之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便是此理。

 嬴成蟜以为,在决策、执行层面,封建帝制时代再没有比秦始皇更牛的人了。

 其雄才伟略,高瞻远瞩,汉武唐宗宋祖明祖皆不能比肩。

 郡县制不是秦始皇首创,但只有秦始皇有这个魄力推行全国,取代了八百年的分封制。

 都说汉承秦制,实际上郡县制这个制度从帝制一直延续到共和。行省、州府、省县……全都是换汤不换药。

 秦开创了大一统王朝的先河,使得后世割据者莫不追寻一统。

 这条河,秦始皇是在一块石头都摸不到的情况下过去的,且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情况下硬过的。

 生时天下太平,死后反声四起。

 一人镇天下,这就是嬴成蟜这个历史系大学生对秦始皇的印象。

 这份手腕,嬴成蟜自认是不具备的,古今中外也没有几个人具备。

 治国不是玩游戏,敲敲键盘就好使。

 嬴成蟜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在兄长的领导下行大计,并认为这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他原本的想法是,在相、王争斗中,让被师长压制的兄长有秦孝公的感受,察觉到贵族是秦国发展的最大阻碍。

 诸侯以贵族治天下。

 若想铲除贵族,就必须扶持一个新的治理天下群体。

 师长认为秦王政不可能和他们站到一起。

 直接跟兄长说当然不好使了,要以环境迫使兄长改变。

 秦孝公能同意商鞅的军功爵,兄长为何不能同意他嬴成蟜的开民智呢?

 女申不害告诉儿子——直接说,好使。

 “集王权。”姬夭夭螓首轻点,肯定回应,成竹在胸。

 嬴成蟜这一刻觉得阿母真是太帅了。

 秦国议政殿,今日是韩女的主场,满殿只闻夭夭之音:

 “妾身以相邦府之官吏举例。

 “一份奏章送至相邦府,相邦府走吏接手,送至相邦府丞案前。

 “先由相邦府主薄记录在案,证明这卷奏章确实递送到了相邦府,相邦府丞再转至相邦属案前。

 “相邦属记录在案,证明这卷奏章确实递送到了相邦案上,转交给相邦长史。

 “相邦长史分门归类,整理完备,送至相邦案前。相邦直到此时方才看到这卷奏章,开始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