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不用看6(第2页)
建国后,韫颖因为会读书写字成为了当地的“社会活动家”,每天给生活在附近的居民读报纸、代写信件。
韫颖成为了积极分子,每天上班开会,生活得非常充实。
四妹韫娴不像韫颖那么幸福,她的婚姻充满了坎坷。
韫娴的丈夫名叫赵琪璠,同样出身满清贵族。
赵琪璠年轻时曾经远赴日本留学,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高材生。
后来到了伪满洲国之后成为了溥仪的侍卫官,溥仪眼见此人颇有才学,便将韫娴许配给了他。
不过到了民国时期,赵琪璠加入了国民党,1948年跟随大部队去到了台湾。
韫娴因为患有哮喘,不适宜长途跋涉,于是便于两个孩子留在了大陆。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赵琪璠这一走便是34年。
赵琪璠走了之后,韫娴的生活异常艰难。
王府被卖掉后,分给她的钱只能支撑这个家庭生活一段时间。
两个孩子的花销非常大,迫不得已之下韫娴也只能出门找工作,补贴家用。
建国后,组织考虑到她的不容易,便给她分配了一个在故宫博物院整理档案的工作。
后来,她又进入了一家国有工厂,端上了铁饭碗,生活这才稳定下来。
而赵琪璠则是直到1982年才得以回到北京。
夫妻再次相见,赵琪璠已经是72岁的高龄。
当年8岁的女儿现如今已经是一位独当一面的主治医生,儿子则是成为了一位电机工程师,一儿一女都已经成家立业。
重逢之时,早已白发苍苍的二人相拥而泣。
34年的分别对他们来说实在太过残忍,也成为了他们人生中始终难以释怀的一段时光。
五妹妹韫馨,1917年出生。
虽然当时已是民国时期,但韫馨一直称呼溥仪为皇帝,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年幼时,溥仪居住在紫禁城,韫馨生活在醇王府,她平日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宫里住几天。
后来到了伪满洲国时期,韫馨与溥仪的住所只相隔一个院子,两人几乎天天见面,但她仍称呼溥仪为皇上,直到1956年。
韫馨最后的归宿是清朝遗老之子万嘉熹。
万嘉熹与润麒、溥杰同为学友,关系密切,待韫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两个人很自然地就被撮合到了一起。
解放后,韫馨在家中做些缝纫的零工,后来又学会了打算盘、算账,是众多姐妹中融入普通人生活最好的那一个。
1956年,韫馨、万嘉熹和人大代表载涛一同前往抚顺战犯管理所看望溥仪,韫馨这才第一次喊了溥仪大哥。
韫馨在生活中待人诚恳、注重礼貌,从王府出来后与周围的邻居相处得很好。
她与万嘉熹共同养育了4个孩子,后来孩子们都考上了大学,组建了完美的家庭,而她也与万嘉熹相伴一生,直到终老。
六妹韫娱,是一名非常有名的当代画家,她在绘画上的造诣主要得益于两个人的教导。
小时候,韫娱在皇家画院一位老师的门下学习过一段时间,她的绘画天赋也是在此阶段被开发出来。
而她的生母邓佳氏,年轻的时候自学绘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有这样两位名师陪伴在身边,韫娱的绘画生涯走得无比通畅。
1942年,22岁的韫娱到了该嫁人的年纪,溥仪、载沣等人开始为她寻找合适的夫婿。
最终,家人们为她选中了一个叫做王爱兰的年轻人。
此人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是金王朝完颜氏,后来改姓王,清朝大臣崇厚便是他的祖父,与韫娱也算门当户对。
只是,对于这门来自父母之命的婚事,韫娱显得有些抗拒。
彼时,家人为她订好这门婚事的时候,她尚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思想进步开明的她并不想嫁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但架不住母亲接二连三的书信劝说,最后韫娱还是回到了北京,完成了与王爱兰的婚礼。
韫娱和王爱兰并无任何感情基础,但好在二人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绘画。
二人是夫妻更是知己,他们经常一起到野外写生,共同创作,婚姻生活有了这样的兴趣基础,也算恩爱、幸福。
正如韫娱所言:“我们一起画画的时候,感到非常愉快,这是一种享受。”
在这样的享受中,两人之间的感情油然而生。
建国后,王爱兰夫妇都进入到了北京画院工作,在这里他们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到了晚年,韫娱病魔缠身,时常卧病在床,但她仍然画笔不辍。
1982年,韫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王爱兰悲痛欲绝。
带着对妻子的无限眷恋,王爱兰画了两幅自己最喜欢画的兰花。
一副做了枕头的枕套,让其跟随韫娱的遗体一同火化,一副装裱了起来,珍藏在他的画室。
每每看到这幅画作上如彩裙飘舞般的兰叶,王爱兰便会陷入到与妻子的点滴幸福回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