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胀论

聊聊《灵枢·胀论》

 小岳:老孙,好些日子没见啦!最近忙啥呢?

 老孙:瞎忙活呗,你呢?听说你最近研究中医呢?

 小岳:没错儿!我最近研读《黄帝内经》,里头有篇《灵枢·胀论》,太有意思啦。

 老孙:嚯,这可不简单,都研究上这玩意儿了,讲的啥呀?

 小岳:这《灵枢·胀论》主要说的是胀病。黄帝问岐伯:“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老孙:等等!你说得慢点儿,这啥意思啊?

 小岳:就是黄帝问岐伯,摸寸口的脉象,啥样是得了胀病。岐伯回答:“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意思是脉象又大又坚实还发涩,就是胀病。您瞧,中医摸脉就能知病情,神奇不?

 老孙:还真是神奇,那咋知道是脏腑的胀病呢?

 小岳:黄帝也这么问呢!“何以知藏府之胀也?”岐伯说:“阴为藏,阳为府。”阴脉对应五脏胀,阳脉对应六腑胀。跟对暗号似的,脉象就是那暗号。

 老孙:(笑着摇头)你这比喻真绝。那气让人胀,是在血脉里,还是在脏腑里呢?

 小岳:黄帝跟您想一块儿去了,问:“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邪,藏府之内乎?”岐伯说:“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就是血脉、脏腑、气都和胀病有关,但不是发病部位。

 老孙:那发病部位到底在哪啊?别卖关子。

 小岳:(故意停顿)岐伯说了:“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胀病在脏腑外面,把脏腑往外挤,胸胁扩大,皮肤胀满,所以叫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