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太阴阳明论(第3页)

 小岳:(接着说)太阴生病啊,多是虚寒证。你看,脾虚寒了,就没办法好好运化食物,人就容易拉肚子,肚子老是胀胀的,还没什么力气,手脚也冰凉。

 老孙:(惊讶)哟,这么严重啊。那这生病的原因是啥呢?

 小岳:(摇头晃脑)这原因啊,也有讲究。中医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老孙:(疑惑)这又和脾胃生病有啥关系啊?

 小岳:(解释道)你想啊,阳明胃经多走人体上部,所以要是外感风邪,这胃就容易先受影响,出现实热症状。而太阴脾经多走人体下部,要是被湿邪侵犯,脾就容易出问题,出现虚寒症状。

 老孙:(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这中医的学问还真是一环扣一环。

 小岳:(点头)没错,所以咱们平时得注意,别让风邪、湿邪钻了空子,不然脾胃一闹脾气,咱可就遭罪了。

 第五幕:治疗原则

 小岳:(继续讲)老孙啊,这脾胃生病了,那得治啊,你知道中医怎么治吗?

 老孙:(摇头)我哪知道啊,你快说说。

 小岳:(一本正经)这治阳明胃的病啊,大多得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老孙:(疑惑)这又是啥意思啊?

 小岳:(解释)就是说啊,要是胃有实热,肚子胀、便秘,就得用一些清热的药,把胃里的热邪清出去,再用点通大便的药,让肠道通畅,把那些垃圾排出去。还有啊,要是胃里的气往上走,老是打嗝、反酸,就得用点和胃降逆的药,把气降下来。

 老孙:(点头)哦,明白了,那治太阴脾的病呢?

 小岳:(接着说)治太阴脾的病啊,一般得健脾益气、温中化湿。你看,脾虚寒了,没力气运化食物,就得用点健脾益气的药,让脾恢复力气。要是有湿邪,就得用点温中化湿的药,把湿邪赶走。

 老孙:(感叹)这中医治病还真是对症下药啊。

 小岳:(笑着说)那可不,中医讲究的就是辨证论治。而且啊,除了吃药,咱平时的饮食、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老孙:(好奇)这饮食、生活习惯怎么个重要法?

 小岳:(认真地说)你想啊,这脾胃是靠食物养着的,你要是天天胡吃海塞,吃些生冷油腻的东西,脾胃能受得了吗?所以啊,得吃点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定时定量,别暴饮暴食。还有啊,得注意保暖,尤其是肚子,别让它着凉了。

 老孙:(点头赞同)没错,你这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看来以后得好好照顾自己的脾胃了。

 小岳:(笑着说)对呀,脾胃好了,咱身体才能好,才能给大伙说更多的相声。

 老孙:(拍了下小岳)嘿,合着你研究这中医,还是为了说相声啊。

 小岳:(笑着说)这不是一举两得嘛,既能自己长知识,又能给大伙分享,说不定还能帮大伙把脾胃养好呢。

 老孙:(竖起大拇指)嘿,你还真有心。

 (两人鞠躬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