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移精变气论(第2页)
小岳:(不好意思地笑)哎呀,您说的不就是我嘛。我经常熬夜赶段子,为了找灵感饭都顾不上吃,还老因为小事着急上火。您快给我支支招,我该咋办?
老孙:首先,得把作息调整过来,早睡早起。饮食要规律,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还得学会调节情绪,别老为小事生气。你可以学学古人,没事练练书法、打打太极拳,修身养性,转移注意力,让身心放松。现在不是流行“城市露营”嘛,你也可以去感受感受大自然,放松心情。
小岳:(无奈)练书法、打太极拳,我哪有那耐心啊。我就喜欢躺着刷手机,老孙,您给我推荐个简单点的方法呗。
老孙:那你可以试试深呼吸,随时随地都能做。找个安静地方,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呼气,重复几次。这能让你身心快速平静下来,有助于调节气血。这和网上之前特别火的“478呼吸法”类似,都是通过调节呼吸改善身心状态。现在很多健身博主也推荐这种简单的呼吸调节法,帮大家缓解压力。
小岳:(半信半疑)就这么简单?能行吗?
老孙:你可别小瞧这深呼吸,作用大着呢。它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让你从紧张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符合《移精变气论篇》里调节气血的原理。
小岳:(点头)好吧,我回去试试。老孙,您说这《移精变气论篇》和现在的热门话题,比如说人工智能,能有啥联系?
老孙:(思考片刻)联系还真有。现在人工智能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疾病发生。中医讲究治未病,通过观察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提前发现疾病隐患,再通过调节气血、转移注意力等方法预防疾病。两者在预防疾病的理念上相通。而且现在有些智能穿戴设备,能监测心率、睡眠等数据,和中医通过观察面色、脉象判断身体状况一样,都是收集身体信息了解健康情况。
小岳:(惊讶)哇,没想到中医和人工智能还有这关系。那照这么说,以后人工智能说不定能当中医,给人看病、开药方?
老孙:(笑)人工智能能辅助诊断,但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得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综合判断,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人工智能可替代不了。不过,人工智能能帮医生更高效地分析数据,提供参考。就像现在很多医院用的智能导诊系统,能辅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情况,但最终诊断还得靠医生专业判断。
小岳:(若有所思)嗯,有道理。老孙,您再给我讲讲这《移精变气论篇》里还有啥有趣内容呗。
老孙:里面提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意思是观察面色和脉象,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经验。通过面色和脉象变化,医生能判断人体气血盛衰、疾病性质和发展趋势。现在好多人喜欢在网上晒舌苔照片,想通过这个判断身体状况,这就是受中医望诊理念影响。
小岳:(好奇)这看面色和脉象真这么神奇?我听说脸色发黄是肝脏不好,是真的吗?
老孙:没错。在中医里,面色发黄通常和脾胃、肝脏有关。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成不足,会面色发黄;肝脏有问题,胆汁代谢异常,也可能导致面色发黄。脉象也一样,不同脉象代表不同病症。比如浮脉,一般表示病在表,可能是感冒;沉脉,病在里,可能是内脏有问题。现在还有中医爱好者开发的脉象模拟软件,能让大家初步感受不同脉象,这也是传播中医文化的新形式。
小岳:(兴奋)我好想学把脉啊,老孙,您快教教我。
老孙:(无奈)把脉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学会的,得长时间学习和实践。你得先了解人体经络气血运行,掌握各种脉象特点。而且每个人脉象都有细微差别,得靠经验分辨。现在很多中医体验馆有模拟把脉设备,你可以去体验,但要真正学会,还得下苦功夫。
小岳:(失望)这么难啊。那我还是先了解理论知识吧。老孙,您说这看面色和脉象,和《移精变气论篇》里转移注意力、调节气血有啥关系?